種子教師研究計畫成果分享:11月13日國企系黃恆獎教授與陳聿宏教授「Exploring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ts of online community co-governance」
Published At:2018-12-16 
Views:118
 2018-12-17 updated


  2018年,臺大管理學院的教師跨領域研究活動在近期推出嶄新樣貌,由「種子教師研究計畫」所補助之十二個研究團隊為全院老師分享各團隊之研究計畫成果。在輕音樂與美食的饗宴中彼此交流最新的跨域研究想法,並在分享與討論過程中得以獲取各方不同專業觀點與視角,進而提升整體研究水平。11月13日為本活動之首場次,所安排的是國際企業學系黃恆獎教授與陳聿宏教授的研究成果發表,並由黃教授擔綱主講人,在會中與大家分享初步完成的研究內容,並期盼可在會後獲得管院教授們之評論與建議,以利未來可修正為更臻成熟的版本,進行後續論文投稿與發表流程。

  首先,黃教授先介紹了目前實體社群治理相關案例(例如:英國的農村共治、臺灣新竹南埔社區的農村再生等),藉此奠基研究緣由與背景,接著再比較實體社群與網路社群究竟在治理上有何差異性?就網路社群而言,由於可匿名性的緣故,大致上有三項是其治理上之於實體社群較大的困擾點:其一,如何管理或刪除不適當的發言;其二,如何建立公開透明且成員們願遵守的社群規範;其三,如何讓成員彼此之間互動關係有效地維繫。由於現階段網路社群的相關文獻中,針對網路社群共治(online community co-governance)迄今尚未有較為完整且明確的架構或量表可參考,因而,黃教授與陳教授的研究團隊決定透過該議題進行更進一步的探索與深究。

  黃教授與陳教授的研究團隊認為:從上而下的單面向治理關係在現代網路社會中已逐漸不再適用,水平與垂直的多面向關係儼然建構出新型態的網路社群治理機制,而網路社群共治則對於網路社群使用者參與意願具有極高影響力。但由於過往相關文獻可加以參考的並不多,亦缺乏相關實證與量表可應用;本研究遂從透過法律、政治、社會、心理、與管理等各個領域之相關文獻進行回顧,首度將網路社群共治以「服務型領導」、「規範透明度與可理解度」、「溝通開放性」、與「社會互動性」四個不同面向進行具體闡釋與衡量。再者,本研究亦提出網路社群正當性(online community legitimacy)與網路社群共治為前因後果關係,且其中經過兩條不同的路徑來達成,分別是:信任(trust)與公平(justice),試圖透過這樣的研究架構來打造一個較為具體且完整的說明,並提供未來相關研究上的量化基礎。

  本研究所使用的是「問卷調查法」,以「便利性抽樣」與「滾雪球」方式來召集有「網路社群相關經驗」的受測者來填答問卷,扣除掉填答未完全者,最終收集到了616份有效樣本,以利進行後續驗證分析。分析上所採用的是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此一方法來驗證研究架構之推論與假說是否合理,並經過兩階段方法進行測試與分析,包含:測量模式的分析(measurement model analysis)與結構模式的分析(structural model analysis)。

  研究結果顯示:團隊所提出的模型架構可獲得統計上的證實,其中,網路社群共治確實透過兩條路徑(信任與公平)來共同達成網路社群正當性的顯著相關性。就學術貢獻而言,本研究對於網路社群共治與正當性提供一個較完整且可量化之架構;就實務貢獻而言,本研究結果將使實務應用者能夠更加了解如何管理網路社群、如何留住現有成員、與如何吸引新加入者,如此一來,網路社群始能成功留存,而其存在的正當性與永續性亦能提升。

  在初步的研究成果發表後,幾位管院教授分別提出個人對於此研究之不同領域觀點與視角,讓研究團隊參考,例如:在解釋變數產出流程的敘述上是否有再精進的空間?或是可利用此研究作為網路社群共治量表發展的根基?對於未來進一步進行研究文章相關投稿與發表皆有實質助益。本次活動不僅達成管院教授們跨領域交流之目的,亦期盼能協助各領域中的專業研究,透過不同的觀點與視角來精進或校正,以加速論文發表機會與成效。

撰文者/國際企業學系暨研究所博士生 潘令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