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破壞式創新挑戰,走出企業生存之道~工管學系陳家麟老師分享研究
發佈日期:2016-06-02 
瀏覽數:127
 2017-02-12 更新

 

 

管理學院的教師跨領域分享活動,在老師們的參與下愈發熱絡,總在每次的互動中得到不同的新觀點,5月3日很榮幸邀請到工管學系陳家麟老師為管院教師分享「The D-Day, V-Day, and Bleak Days of a Disruptive Technology: A New Model for Ex-ante Evaluation of the Timing of Technology Disruption」議題,陳老師主要的研究領域是科技創新,幾年前與郭瑞祥院長一同研究破壞式創新議題,去年研究論文於EJOR發表成功,一開始陳老師先分享破壞式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曾說的破壞式創新案例,從快速變遷的硬碟產業中發現,原本的漸進式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與突破式創新(Radical Innovation)的架構無法解釋硬碟廠商的快速興起與殞落。然而他卻發現會讓既有企業失去市場的原因,是硬碟尺寸的架構創新,而且這些架構創新其實在初期是不難的技術,大廠要是願意投資其實新進廠商是完全沒有任何機會的,但大廠確都沒即時把握此趨勢,而克里斯汀生經過研究發現在其他產業也常有類似的情況發生,許多大公司掌握了前一世代的科技,但未能及時把握下一世代的科技機會,因此他提出「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概念,當時造成管理學界的轟動,全世界的商學院都開始教授有關「破壞式創新」的課程,令許多科技企業派高階主管讀MBA吸取最新創新趨勢。

但為何在破壞性創新理論問世20年後的今天,高科技領域中的巨人如Microsoft、Motorola、Nokia、Blackberry、General Motors等公司仍無法逃脫被破壞性創新擊敗的命運?「科技的創新突破」及「營運模式的改變(或稱差異化)」固然重要,但是「切入的時機點」、「科技S曲線」及「價值網路」也應該是未來成功關鍵因素裡需要去注意的地方,成長終有極限「破壞式創新」才能維持企業始終向前邁進突破的動能。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說:「不創新,就等死。」在企業追求成長的路上,最艱鉅的挑戰是:一旦愈追愈遠、愈失敗時,再成功的機會將非常渺茫,所以如何讓企業維持活力、不斷成長,正是所有企業經營者共通的課題。

在陳老師的研究以經濟模型及實證分析的方式提出對破壞性創新預測及分析的新概念及方法,並先定義「簡易因子」(ease factor)及「網絡因子」(network factor) 的概念來分析破壞性創新演進的過程,並透過「防禦者模型」(Defender Consumer Model) 找出破壞性創新發展的重要時程,再以硬碟機和半導體的資料驗證分析結果,最後並討論如何在實務上將研究結果運用於對破壞性創新的預測及分析上。

克里斯汀生曾說「面對永無止盡的科技變革,彷彿攀登沿山丘,而下的泥流,你必須永遠保持在其之上,只要停頓下來、稍喘一口氣,就會滅頂。」對於許多大企業因具有固定的資源分配流程,以致於當「有別於以往」的創新剛出現時,其商業利益無法契合企業現有營運模式,而遭到忽略。等到破壞性創新一旦成功發展後,大企業反而措手不及,才開始試圖抵抗或跟隨,最終結局只能黯然收場,這將是管理學界與產業需要努力改善之處。

會後,許多老師對於此次的「破壞式創新」分析研究感到興趣並提出許多的問題,與陳老師進行互動討論,在過程中,讓老師們對「破壞式創新」有更多不同層面的角度去探討,今天十分感謝陳老師所帶來的熱門議題分享,相信未來一定能產生許多跨領域的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