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EMBA20周年系列報導】<唯有創新,才能永續>
Activity day:2016-11-21 
Published At:2016-11-21 
Views:254  2018-03-21 updated
 
近年來,因應環境的快速變遷,及社會的期盼,企業透過社會創新創造多元價值已形成一股趨勢。鑑於此,引領企業經營管理學習風潮的臺大EMBA,舉辦了一系列社會創新論壇,為臺大EMBA二十周年慶典揭開序幕。首場論壇邀請行政院前政務委員馮燕、台達電子執行長鄭平、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社企流共同創辦人林以涵、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一○○級)吳德豐,分別從產官學多元角度進行社會創新探討,激盪出精采的花火。
 
論壇開場前,臺大EMBA執行長謝明慧應邀致詞談到,引領華人EMBA落實社會創新是臺大EMBA未來的重要任務,而推動社會創新需要強大拉力,政府的政策就是一大拉力。長期投入社會創新教育工作的馮燕則指出,十年前,社會企業剛興起,主要功能是為社會環境提供解方,並運用創新商業手法解決社會問題。自此後,社會企業與社會創新成為全球熱門議題,不僅產出新商機,也提供多元的人才聘雇需求,與過往單純捐款做慈善有極大不同。
馮燕進一步談到,二○一四年,行政院推出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從四大策略建構出最有利社會創新的生態系統,包括:一、調法規:基調是先行政、後立法,並檢視國內目前的法律環境;二、建平台:加強異業、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三、籌資金:包括天使資金、募資平台、公益基金等;四、倡育成:彙集產學人才,成立社會企業輔導團隊等。
 
大型企業亦積極推動社會創新概念
 
有了政府的拉力之後,鄭平與周俊吉則以各別經驗分享企業作法。台達電從二○○○年開始進行企業轉型,從製造節能產品,轉型成為節能方案推動者,鄭平指出,節能不能只是賣產品,更重要是人們能否落實在工作與生活上。台達電結合產品、系統與解決方案,提供客戶全方位的節能策略。台達電這份保護天然資源的企業責任,竟成為企業創新的利基。
 
唯有創新,才能永續。周俊吉直言:「創業三十五年後,最大心得是沒有創新,企業不可能永遠存在。」他更引用現代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的名言:「在創新之前,每一種植物都只是雜草,每一種礦物都只是石頭。」周俊吉也反向思考,創新並非都是好事,譬如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創新造成全球天翻地覆的經濟動盪,就算你沒有買金融商品,生活依然會受到極大衝擊。因此,企業要想辦法做出好的創新,讓所有人都可以因為創新而更美好,創新才有意義,這也是社會創新的價值。林以涵便有感於臺灣民眾對社會創新的認知並不深刻,於是她在二○一二年集結一群志工,建構出第一個華文資訊平台,協助更多民眾了解社會創新。
 
林以涵認為,不管是企業或個人,都應該站在自己的崗位發揮所長,再整合彼此資源,社會創新的力量才會更壯大,她也直言:「企業社會責任(CSR)絕對不是成本,而是價值。」
 
有了價值,也需要信任。吳德豐指出,信任是所有商業的基礎,隨著社會變遷,人們對企業的信任也有不同發展,譬如最近食安問題頻傳,打壞了許多人對企業的信任感,也給了企業警訊,讓企業意識到不能再以股東利益為唯一目標,必須站在企業社會責任角度,才能重新建立消費者的信任感。
 
為找出落實社會創新的方法,馮燕也提供五大思考方向:一、需求導向:社會需求所在,就是商機所在;二、合作:產官學先各自釐清目標與理念,再從中找出一致性;三、青銀共創:社會創新需要有經驗的銀髮族,與有創新思維的青年共同激發想法;四、教育著手:大學是推動社會創新的重要起始點;五、跨國界:臺灣經驗亦可輸出,與國際共同面對社會問題,思考解決方案。
論壇最後,五位與談人的一致想法都是,企業經營要與社會需求相連結,而社會創新需要各界共同參與,才能永續,人們生活才會更進步、更美好;企業經營才會更有效益、更具價值。
 
 
 
內容同步刊載於天下雜誌網頁 :http://www.cw.com.tw/fashionSubchannel.action?idSubChannel=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