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EMBA20周年系列報導】創新創業的成就關鍵-人與團隊
Activity day:2016-07-01 
Published At:2016-07-01 
Views:365  2018-03-20 updated

 

「人與團隊絕對是創新創業的成功關鍵,」不管是從醫師專業背景出發,參與許多創業行動的智醫海量數據公司總經理黃世貝,還是曾經擔任過宏碁公司投資總監的臺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陳玠甫,他們都提供相同看法。積極參與創新創業行動後,今天這兩人重新回到EMBA教室,與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所)教授曹承礎,共同來探討創新創業的成功關鍵,彼此從經驗提出的創新管理之道,相當有學習價值。
 
   
臺大EMBA提供創新創業的知識與融合平台
 
黃世貝:這幾年,我陸續參加幾項創業計畫,而這些參與跟我就讀臺大EMBA有相當大關係。身為醫師,過去我的工作是以醫學研究為主,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雖然臺灣的醫學技術一直在進步,卻無法完全展現效能,臺灣的研究管理跟國外一流大學仍有段差距。
 
在我進入臺大EMBA那幾年,香港中文大學正好建立一支醫學研究團隊,約莫六個醫師,一年可以執行三十五個研究計畫,研究品質也都足以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上,效能非常高,促使我開始思考:創新一定要有管理方法、執行制度,才能產生更高效能與價值,於是我來到臺大EMBA學習。
 
兩年的學習,體會很多,一方面發現自己對其它專業領域的興趣,另一方面,透過系統性學習,讓我得到不同產業管理的完整知識、概念,有了這些基礎,我就更有能力,可以多元地探究第二、第三領域的創新創業發展,這些都是我在臺大EMBA的收穫,直到現在,我還是持續回來進修。
 
陳玠甫:我原本在大企業體制工作,主要負責幫企業評估趨勢、選擇投資機會,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如果我本身沒有實際參與創業的經驗,比較難有同理心去了解創業團隊的想法,正好那時臺大EMBA設有科技創業管理班,除了教授專業管理知識,也提供創業交流、實踐平台,於是我來到臺大EMBA進修,我也確實從中獲益良多。
 
追溯過往,從七○、八○年代,臺灣經濟起飛以來,這片土地上一直不斷產生許多創業行動。但隨著經濟環境改變,近年的新創大多會面臨幾項困境,包括成功機率降低,也越來越難發展出如同台積電、華碩這般規模,而且個別企業對產業發展的影響性也無法那麼高,這是需要努力的空間。
 
更值得留意是,目前大部份的創新是屬於持續性創新,也就是拿別人已經做好的尖端研究,用改善效能,或加速成型的方式產出。但回到本質來看,最有價值的是破壞式創新。舉個簡單例子,一九九六年,我在舊東家賣第一台筆記型電腦的價格是三○○○塊美金,二○○七年,我念臺大EMBA時,價格已掉到三○○到四○○塊美金,中間價格足足有十倍的落差。
 
因此,我們必須積極尋找一個破壞性的改變。如何尋找?這個答案我從臺大EMBA課堂上,得到很多學習,發現關鍵因素是跨界,而這個平台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孕育環境,除了跟老師,學生之間也能互相交流經驗,找到融合的契機,並激發出更多可能性。
 
曹承礎:臺大EMBA是很好的創新創業交流平台,根據非官方數字指出,學生畢業後轉業機率將近一半,而且很多人是帶著專業技術、管理知識,從大企業體制轉到新創企業,因為他們在教室裡並肩作戰,產生革命情感,希望可以一起合作,開創新事業。
 
其中,許多有創業想法的學生常要我提供意見給他們,但其實創業計畫不同,面對的問題也會不同,為協助學生釐清問題核心,我都會先請學生寫出明確的營運企劃書、經營目標與方向,有了這些內涵,老師或同學才能針對不同面向給予思考建議。寫出營運企劃書後,創業成功的關鍵是執行力,即使你有很好的想法,人不對也不會成功,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人」是創新創業最重要的課題
 
陳玠甫:世界一直在改變,企業為求永續,不得不跟著變。而大企業尋求創新有幾種可能性:一、尋找轉型契機,二、覺得找到好創意,不做太可惜了,一定要做,三、增加財務來源,四、企業不創新就活不下去。其中,多數企業是偏向第一或第二種可能性。
 
而創新能否被實踐,最大考驗是資源與時間分配。坦白說,假若一個創新第一年就成功上市,並創造十億營收,這對新創公司而言,非常偉大,但對年收百億、千億的大企業而言,價值認定也許就不同,保守的企業老闆甚至會認為,穩穩守住舊事業即可,不必過於積極創新,浪費時間。
 
因為資源、時間分配問題,越來越多企業選擇用投資方式來尋求創新。以我過去經驗,企業挑選新創投資機會,主要評估這支團隊是否具備四項條件:一、是否找到具有發展潛力的目標市場;二、針對目標市場,是否已經具備相對應的技術與服務;三、是否有適合、對的執行團隊;四、為維持組織運作,是否有健全的財務架構與規劃。
 
整體而言,新創團隊比較容易符合前面兩項條件,但找到適合、對的執行團隊會比較困難,我們常看到很多很好的想法到最後無法上市、量產,關鍵在於團隊不到位。我們很看重新創團隊的人格特質,包括團隊默契、領導風格,這些因素都將影響創新能否克服現實困境或挑戰,我們不期待新創團隊在創業第一天就把公司架構寫對,但一定要有改進的空間、能力。
 
黃世貝:說穿了,創新創業是一個1+1=2或1+1>2的過程,也就是在一項主體上加入新思考、新技術,再設法實踐它。在這個過程中,人是重要的課題,人包括執行團隊,以及你的客戶、關係人、產品使用者,產業要有所發展,這些人對你的研發要有感受。譬如二○○七年iPhone首次全球上市,對我有非常大的衝擊,促使我開始發想遠端照護、醫療資訊分析的新創行動。
 
那時我們看到全球將走向高齡化社會,於是我跟陳玠甫結合彼此專業,發展一項新技術,連結小型電腦與量測儀器,也寫出一個如同現今APP的軟體程式,做醫療數據相關分析,透過這些連結,我們去研究人口老化,帶來的疾病與食衣住行育樂需求變化,現在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也跟我合作研究老年癌症,透過結合,開創出產業發展契機。
 
相較於過去專注於醫學研究,現在我看到新機會點,就會去思考本身有沒有進入的可能性,後來我開始接觸到創投,發現創投在選擇新創投資時,通常都會先問底下三個問題:第一,你的產品是什麼?第二,這個產品的客戶是誰?第三,背後延伸的財務效益如何?其實這三個問題並不複雜,但大部份新創團隊在第一時間很難清楚回答。
 
除了回答這三項問題,我從臺大EMBA課堂也學習到,創業要先找到精準產品與市場,比較容易成功,這當中包含新創提供的解決策略、產品、商業模式等內涵,能否符合市場特性與需求。而且現實是,在資本市場裡,這些符合要能夠用數字表現出來,才會更容易貼近成功。
 
許多人認為內需市場夠大,創新才能更活躍。確實,以數據來看,五千到六千萬人口才能養活一個生技產業,因此有人說,臺灣只有二三○○萬人口,是一個淺碟市場。其實這並非絕對,譬如以色列是全球公認創新指數超高國家,但以色列只有八百萬人口,她還是不斷從人口、環境變化產生出來的缺口,找到創新契機,像以色列人發明了膠囊內視鏡,從研發、實驗、臨床測驗,到成為標準診斷模式,讓全球成為它的目標市場。
 
曹承礎:古人言:「失敗為成功之母。」創業更是,沒有失敗過、虧過錢,創業反而很難激發出驚人能量,失敗會促使人們去學習,並思考走其它路徑能否更有效益走到目的地。但很可惜,臺灣企業文化的容錯率並不高,少有老闆可以擁有高胸懷,一直容忍員工失敗,這需要一點時間去改變,去打開老闆們的腦袋,產業才能不斷產生更多創新花火。
 
 
從EMBA課堂尋找方向;從失敗中獲得成長
 
黃世貝:人們的購買行為不是看到產品就會買,還要先熟悉它、愛上它,這樣也不一定會購買,還需要一點衝動、誘因來配合,才能完成購買。如果創業者沒有認知到這個過程,認為產品好,就一定會有人買,這會造成創業者的衝擊,尤其是專業技術含量越高的人,越容易陷入這種思維。創業一定要學會迎接失敗,再想辦法從失敗中站起來,改變困境。
 
整體來看,臺大EMBA對我而言,不只是上課、學習的場所,更是創新創業的模擬實驗室,譬如我們集結了幾個人創辦產業交流聯誼會,每個月舉辦研討會,邀請同學分享他們各別公司的運作情形與產業現況,讓大家都更貼近現實,這對大家尋找創新創業方向相當有助益,我們期待能夠持續進行。
 
陳玠甫:創業是美好的,但過程絕對是痛苦的,我們常常在創業過程說:「我幹嘛要做這件事。」所幸臺大EMBA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從學校得到指引,在無強大奧援支持下,我們要航海去尋找新大陸,一定要先知道往東邊,或往西邊走才有新大陸,這個答案,透過在課堂上老師與同學的專業性探討,我們會比較容易在航海前就有了方向。
 
誰也無法保證第一次創業就成功,即使失敗了,再回來也無妨,但我們至少要有能力,或找到對的團隊,可以安全的把那一條船開回來,當我們找到多一點可以開船的人力,集合、融合起來,當然更容易找到新大陸。
 
曹承礎:臺大EMBA提供平台,給了大家合作空間。未來,臺大EMBA也將透過更多資源連結,讓平台建構得更扎實、更緊密。除此之外,我們也將提供更多知識與連結資源,協助學生共同去克服環境、法規的阻礙,相信必能讓更多臺灣創新花火,在全球登場,並獲取成功。
 
 
BOX:曹承礎談創新創業
 
不管在體制內,或體制外,每個人都需要具備創新創業精神,這在我們過去的教育中很少被提出來,因而造成現在許多人面對工作,像個機器人般,專業、卻機械式的操作著眼前工作,而忘了思考的重要性,也促使企業、個人失去很多轉型的契機,終究走向失敗。
 
隨著近一、二十年來,網路、數位科技的進步與蓬勃發展,弭平許多創業阻礙,也降低創業的門檻,但相對而言,成功機率也越來越低。這是可想而知,沒有競爭就不會有創業與創新的需求,當門檻降低,也會讓人們忘了去思考,當競爭者增加了,為了避免被淘汰,該如何看準潮流,並思考改變與創新。
 
對高階經理人而言,創新創業是一個夢想,也是一個新的學習體驗,創新者常常沾沾自喜其所擁有的知識或技術,而往往忽略“思考”的重要性。創新又該如何學習?以課程來說,臺大EMBA教學生運用Business Model Canvas(商業模式圖)等創新思考工具,從不同面向去釐清創業主張與創新價值,然後再去推估如何讓顧客願意付費購買。這些思考絕對有助於創業成功。
 
隨著環境變遷,現今創新創業談的主要內涵,大多聚焦在物聯網、大數據分析、雲端運算等面向,這些面向也有助於傳統製造、科技的轉型與再造,其實創新創業未必企業大翻轉,或是再成立新企業體,舉凡在舊主體上,加入新元素或新思惟都是一種創新創業的表現,企業老闆都應該鼓勵。
 
臺大EMBA成立二十年,過去知識教授多集中在告訴學生如何把事情做對,學生也常期望能從課堂上直接得到正確答案。但現今環境變動如此快速,往往事情的答案不只一個,現今的教學型態將以學生能夠活用所學為主,期望學生不要自滿於所學或已知事物,要同時融會貫通經驗與知識,並創新思考。
 
跟著世界一起改變,不管在哪一階級的企業,哪一個工作崗位,人人都應該秉持創新觀點來突破現有框架,而臺大EMBA也應該隨著產業發展與學生需求,一同調整內涵,並深入業界,將學理與實務並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