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院主辦本校第31次跨領域交流會~研究創新、知識交流~開創跨域合作的無限可能
發佈日期:2022-03-17 
瀏覽數:154
 2022-03-17 更新
管理學院於2月22日辦理「國立台灣大學第31次跨領域交流會」
 

  管理學院於2月22日辦理「國立台灣大學第31次跨領域交流會」,邀集全校各院師長共襄盛舉,透過分享本院傑出研究成果,期能激盪出更多跨領域研究機會,促進不同領域間的學術交流。

  活動開始先由胡星陽院長致詞,胡院長表示管理學原本就是一種跨領域的研究,在探討人類行為時,經濟學、心理學可說是管理領域的基礎,近年也極為仰賴統計學、資料分析的背景知識。為將管理學應用於實務上,根據不同的產業情況,所應搭配的管理情境也有所不同。

  本次交流會邀請到管理學院四位師長:財金系曾俊凱副教授、資管系盧信銘副教授、國企系吳學良教授,與工管系陳家麟教授,依序分享其研究成果。

  第一位講者──曾俊凱副教授分享主題為「自然實驗於財務金融領域之應用」。曾副教授2008年臺大財金所畢業後,先至美國西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而後於美國擔任教職、財務經濟學家,2020年回到母校臺大任教,期間發表七篇論文,本次分享內容包含兩篇科技部A+計畫論文。

  自然實驗應用在財金領域所探討的議題如:教育與薪水的因果關係,一個人薪水較高可能另有他因,可能是因為聰明、比較好的家庭背景,因此可以讀比較多年的書、找到比較好的工作。自然實驗即以自然發生的事情去做研究,由於8月31日出生與9月1日出生的機率幾乎一樣,但第一群學童會多受一年的教育時間,因此可透過比較兩組薪資差異來研究。

  曾副教授分享其與研究夥伴通過頂尖期刊The Journal of Finance初審的「Establishing Causality in Investor Disagreement Models」研究,使用因果推論方法來驗證財務模型Disagreement Models。在財務市場上,因為賣空限制等原因,悲觀的人常常無法表達他的意見,因此在投資人意見分岐程度越高時,資產價格泡沫化程度越高。相較過往研究採資料蒐集法,此研究則採自然實驗,把公司分成兩組,實驗組公司的投資人意見較不分岐、控制組公司的投資人意見較分岐,比較資產泡沫化現象是否不同。最終發現較易取得公司財報的實驗組公司,相較對照組,意見分歧程度大幅下降,且估值高估情況大幅下降、崩盤風險亦下降,以自然實驗方式驗證了Disagreement Models。

  另一篇論文研究「科技外溢性如何增加公司所承擔的系統性風險」,發現科技外溢的公司系統性風險較高,股價報酬較高,由於過往研究以關聯性為主,此研究透過找出因果關係帶來學術創新。曾副教授總結論及自然實驗可以增進因果推論的嚴謹度,並分享將自然實驗跨醫學、策略研究、歷史經濟學領域應用的機會。

  第二位講者──盧信銘副教授分享主題為「公司財報這麼長有人看嗎?文字資訊的市場價值」。上市公司通常必須定期申報公司資訊,在美國,上市公司必須將資訊上傳 EDGAR(Electronic Data Gathering, Analysis, and Retrieval system)系統。

  而美國公司年報10-K reports內,除了三大會計報表還有眾多文字資訊,其中最多人重視Item 7關於MD&A(Management'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資訊,投資人透過經理人認為對該公司重要的關聯資訊,以更了解公司營運狀況。

  然而,該資訊常被討論是否只增不減,無法反映重要內容,抑或是篇幅過長。在2005年主管機關要求Item 1 Risk Factors的增寫下,10-K report的篇幅更加增長,因此,盧副教授針對風險因子資訊進行研究,探討兩個問題:管理階層是否提供與個別公司特性有關的風險因子資訊給投資人?風險因子資訊對投資人風險認知是否會有影響?

  第一個問題亦即探討風險因子是否充滿樣板文字,還是確有揭露與公司重要相關資訊,第二個問題意即探討風險因子對於市場投資人來說是否有價值。透過將文字量化、建立關鍵字,並運用LDA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模型進行研究,盧副教授最終發現,公司確實有根據自身特有的風險因子資訊進行揭露行為,除此之外,以揭露資訊後的公司Beta為應變數,亦發現市場對公司風險的評價相較過往確實納入了風險因子的資訊進行考量。

  第三位講者──吳學良教授分享主題為「家族企業創新的助力或阻力?專業總經理的角色」,吳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策略、創新面向,起初以歐美企業研究為主,而後將研究領域移往華人地區,特別關注家族企業的創新行為議題,透過對華人企業的了解,以讓研究發揮貢獻。

  華人商業社會中家族企業的形態十分常見,相對於歐美家族企業一般歷史悠久,創業家族通常願意逐漸走向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日本家族企業傾向讓家族經營公司,但有認義子的獨特習慣;其他華人地區如台灣的家族企業,則傾向將經營權傳承予有血緣關係的下一代。

  經營權集中有血緣家族成員的方式,可能帶來好處,經營者對企業更了解,更容易掌握資源;但是空降CEO的豐富經驗,可能會企業創新更有利。然而,並非一定內升或空降較好,而是在配套措施之下,採取某種晉升管道的CEO可能對公司後續發展較有利。

  傳賢不傳子的方式在華人社會不多見,吳教授因此受到啟發,研究當台灣中大型企業開始啟用非家族成員專業經理人(Non-family CEO),特別是擔任總經理職位,是否會改變企業的創新表現,更願意進行對於研發創新進行投資?

  研究最終發現,高階經營團隊仍有家族成員,對於外來CEO為負向影響,且隨著家族成員人數越多,負向影響越大。具獨立性董事會,對於非家族成員專業經理人為正向影響,且隨著獨立性越高,對於非家族成員專業經理人越有幫助。當前述二項因子同時存在,研究發現董事會獨立性的正向效果大於高階經營團隊有家族成員的負向效果。吳教授也提醒企業並非聘任空降CEO即能創造變革,需要有董事會獨立性等配套措施給予支持。

  第四位講者──陳家麟教授分享主題為「ESG創新的主動與被動策略」。陳教授對於ESG有很長的研究歷史,2001年即做過永續綠色產品相關研究,其也觀察到ORMS(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研究領域近來有越來越多學者投入,受到社會重視。其研究議題包含企業進行永續創新策略背後的思維,並於2021年出版著作「Pursuing Sustainability追求永續」。

  陳教授許多研究使用了美國油電混合車資料庫,該資料庫記載豐田汽車油電混合車在2000年推出市場的相關資訊。當時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對於油電混合車不以為意,通用汽車的執行長G. Richard Wagoner曾說油電混合車成本太高難以獲利,而且只能吸引到很少數的人。
文者/國際企業學研究所 郭姵吟
  研究發現美國三大汽車公司在企業社會責任書皆提及有推出較節能的車子,以進行永續調節,但卻是透過汽車越小、越節能的特性達成,並且與此同時也生產空間大、較耗能的汽車,以符合美國消費者傳統需求。因此,多數汽車公司採取消極的永續策略,認為汽車大小與燃油耗率是一條固定的效率前緣,在該曲線上選擇製造大型車或小型車,近似增肥減重的遊戲,在效率前緣為線性的情境下,這些公司整體對節能無貢獻;而豐田汽車則是採取積極的永續策略,製造油電混合車,能夠將效率前緣曲線向外推,在同一個汽車大小下達成節能效果。

  陳教授而後將汽車大小與燃油耗率的效用前緣,從線性拓展為非線性進行研究,因此發現美國大多數車廠為凸狀(convex)的效率前緣,透過市場區隔(market segmentation)選擇生產小型汽車能夠帶來正面的節能貢獻,後續至今也對於績效分析議題進行永續領域的持續研究。

  本次透過四位講者深入淺出的精彩分享,讓與會嘉賓對管理學研究在不同社會層面的實際應用,留下深刻印象,紛紛報以熱烈掌聲,會後各院師長也在氣氛活潑溫馨的晚宴餐會中,彼此做更進一步的聯誼交流,埋下未來跨領域研究合作的種子,本次活動圓滿落幕。
撰文者/國際企業學研究所 郭姵吟
1. 
1. 曾俊凱副教授分享主題為「自然實驗於財務金融領域之應用」
曾俊凱副教授分享主題為「自然實驗於財務金融領域之應用」

2. 盧信銘副教授分享主題為「公司財報這麼長有人看嗎?文字資訊的市場價值」
盧信銘副教授分享主題為「公司財報這麼長有人看嗎?文字資訊的市場價值」

3. 吳學良教授分享主題為「家族企業創新的助力或阻力?專業總經理的角色」
吳學良教授分享主題為「家族企業創新的助力或阻力?專業總經理的角色」

4. 陳家麟教授分享主題為「ESG創新的主動與被動策略」
陳家麟教授分享主題為「ESG創新的主動與被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