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日工管系楊曙榮老師跨系跨領域分享:「Capacity and Linkage Investments as Opportunity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發佈日期:2018-01-10 
瀏覽數:112
 2018-01-10 更新


  2018年首場邀請到工商管理學系楊曙榮老師為大家分享「Capacity and Linkage Investments as Opportunity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楊老師一開始就說這研究包含了產能、價值鏈及創業三大元素,產能投資一般為公司的海外或國內的擴廠行為,文獻上大多將其與價值鏈投資分開來處理,但楊老師以新的整合型方法,將兩者放在一個創業行為理論框架下來進行分析。

  楊老師為何會進行這份研究,要從他曾做過的三篇論文說起。在第一份研究中,楊老師探討產能和生產政策對於企業的影響。他建構了一個賽局理論模型,在模型中每個企業都有既定的產能水準,並在擴張產能水準時面臨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這些公司做出擴廠決定後同時進行生產決策,且其生產決策會受到產能的限制。該研究的分析發現,固定成本的存在可能會造成多重均衡。在第二份研究中,楊老師探討新市場出現對於產能投資的影響。該文的分析發現,兩家公司同時投資是最可能的均衡結果,但如果允許公司有營運彈性,則廠商投資時間有差異的可能性會增加。在第三份研究中,楊老師探討一家零售商如何開發全國品牌(National Brand)的商店品牌(Store Brand)版本,透過商品展示空間的分配來提高其在供應鏈中所能獲取的利潤。這三份研究的主題為產能投資或供應鏈,都與楊老師今天所分享的研究密切相關。

  在今天分享的研究中,楊老師所探討的問題是:在寡佔產業中,如果領先廠商在產能與供應鏈(主要是為了要連結上、下游廠商所做的基礎建設)兩者上都需要進行策略性的投資,則領先廠商的產能投資以及供應鏈投資會如何影響後進廠商的產能投資?楊老師先建構了一個理論模型。在模型中,領先廠商先在某個據點進行產能和供應鏈投資。觀察到領先廠商的行為之後,後進廠商再決定是否也進駐該據點,以及若進駐該據點時,產能應該有多大。經過嚴謹的推導,楊老師由該模型得出下列兩個假說。第一、領先廠商的產能投資越高,則後進廠商的產能投資也會越高。第二、領先廠商的供應鏈投資越高,則後進廠商的產能投資會越低。

  楊老師接著進行實證研究來驗證這兩個假說。他用的樣本是臺灣的筆記型電腦、主機板與網路設備廠商在九零年代之後(1999-2011)在大陸東南區域(如江蘇、廣東)十五個據點所進行的投資。由於台灣廠商在這三個產業的生產量佔全球供應量超過百分之九十,故很符合寡佔市場的假設。

  楊老師的實證結果的確發現:領先廠商的產能投資對於後進廠商的產能投資的確有正面的影響,而領先廠商的供應鏈投資對於後進廠商的產能投資則有負面影響,支持他所提出來的假說。楊老師也指出,領先廠商之所以會造橋鋪路、進行基礎建設,很可能有其策略上的考量,就是要透過這些基礎建設來降低對手的產能投資,以減緩未來可能面臨的競爭。這個結果乍看之下不是很直觀,但其實相當有道理,也有很有趣的含意,此含意是:廠商讓對手搭便車(在此指領先廠商讓後進廠商享受基礎建設)對自己反而可能會有利(楊老師的原文是:One might benefit from competitors’ free-riding)!

  這個結論也和楊老師之前一篇論文的結論很類似。那篇文章以全球汽車產業作業流程的創新與改進為例,說明在美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標竿企業具有強烈的策略意圖來公開其最佳作業流程管理實務,以供追隨企業學習和採用;其目的在於誘導追隨企業投資短期見效的作業流程,改進而喪失創造嶄新業界作業流程管理實務的機會。」所以領導者讓跟隨者模仿,有時反而會對自己有利。因此,楊老師的結語是:「做為一位先行者,如果有愈多的追隨者,那麼潛在成長會愈大」。

  感謝楊老師今天熱情與老師們分享投資的相關研究、背後的困難與成就,相信管院老師們在各自有著不同領域的專業,未來透過跨領域的對話與整合研究,定能共創出更不同以往研究的新結果。




撰文者/院行政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