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份首場跨領域分享成功舉行後,緊接著10月份的跨領域分享會邀請到國際企業學系吳政衛老師為我們分享。由於吳老師獲得本年度「臺大EMBA校友菁英學者講座」的殊榮,因此當天也很榮幸邀請到EMBA捐贈校友代表-鄧傳馨董事長到場一同聆聽吳老師的分享。吳老師本次分享的主題為「資訊經濟學與企業併購研究」,其有感近年來全球併購活動大幅增長,除了產業內的整併與跨產業合作外,還有因應新創產業興起所進行的轉型併購。在全球併購的浪潮下,吳老師介紹如何透過資訊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企業併購(M&A)中被併購公司的選擇、併購價格的決定,以及併購契約的設計等,並探討其相關的管理意涵。
延伸至企業併購市場,資訊也左右了市場運作的效率。在併購市場上,若賣方在技術、人力等無形資產上有許多投資,其價值往往不容易被合理評估;若賣方是非公開發行的公司,市場上更是缺乏衡量其經營績效及價值的公開訊息;若買賣雙方地理位置相距遙遠、核心技術發展殊異,也都會增加買方找到合適賣方以及價值估計上的困難度。這些資訊不對稱的來源,加上賣方原本就有為了拉抬價格而報喜不報憂的誘因,都一再增加買方在併購市場上要搜尋到合適賣方及相關鑑價的成本。為了降低資訊不對稱所可能帶來的交易風險,買方便會更精打細算地與賣方討價還價,而不願意折價出售的賣方,便只得讓可能具有高價值創造的併購案因而被迫放棄。 應用資訊經濟學到企業併購市場上,吳老師分享相關研究所提出的一些可行解決方案。首先是買賣雙方建立其他的跨組織關係,在決定併購前買方或許可以透過與賣方成立策略聯盟的方式,藉由與賣方的實質互動來了解賣方的資源與成長潛能,以更確切掌握賣方的價值。其次則是併購對象的選擇,相對於非公開上市公司,買方可以優先選擇公開資訊較充足的上市公司來洽談併購。第三是併購支付方式的選擇,例如相較於現金交易,買方可以利用股權作為支付工具,讓賣方也得承擔併購後的營運風險。第四是區位選擇,例如為了減少距離所可能衍生的資訊不對稱問題,買方在作跨產業的併購時,可選擇距離較近的賣方,而進行同產業的併購時,則可以選擇距離較遠的賣方。 另外,吳老師也以自身的研究來說明資訊傳遞、資訊外溢在併購上的應用。其發現剛完成公開發行的公司,若是由富有聲譽的承銷商負責承銷、上市前有創投的投資支持,以及曾與著名企業締結策略聯盟,可以向市場傳遞其是有成長潛力與資源的賣方;其在出售公司時,買方往往會願意付出更高價格來作收購。而這樣的效果,在買賣雙方處於不同產業時,意即資訊不對稱的程度高時,更為明顯。賣方便可藉由資訊傳遞來克服資訊不對稱的障礙,從而在併購市場上獲得更合理的評價。 最後,吳老師綜合以上的討論來總結資訊經濟學對於併購績效、併購風險控管所帶來的管理意涵與啟發,鼓勵企業在作併購決策時,納入資訊偵測及搜尋的概念,來降低併購風險、提高決策的縱深。感謝吳政衛老師介紹如何結合資訊經濟學的方法來思考企業併購,提供大家未來另一項可以觀注甚或投入的跨領域議題。 撰文者/院行政辦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