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午輕食跨領域分享會邀請各領域老師共襄盛舉,討論議題、進行多方交流,期許能在不同觀點下將議題加以延伸,或予以新穎的應用方式。在5月7日的場次中,工商管理學系的劉怡靖老師分享「Teamwork Scripts and the Effect of Team Reflexivity」,探討團隊合作時大家慣用的工作模式與團隊反思的效果,以及跨文化團隊合作可能遇到的挑戰。「團隊」相較於「團體」,在合作表現上更能發揮綜效,也會共同承擔責任,彼此監督。劉老師分享,身為教師,常常觀察到學生團體報告出問題。學生往往偏好團體各自分工,最後再統整起來交差了事。此做法除了喪失互相學習的機會,也容易造成搭便車與不合作行為。 劉老師與葛明伊老師的研究發現,在跨文化小組報告的情況下,學生慣用的工作模式有4種。第一種是方便模式,以方便為最高原則,組員很少溝通、無法產生綜效,只有統整的人依稀了解全貌。第二種是一人主導模式,溝通量較多,由一位具專業知識的領導者負責協調並分配組員的工作,基本上,團隊運作非常依賴這位領導者。第三種為分權領導全員合作模式,相較於單一領導者,團隊成員全部參與其中,每個人各司其職。此種團隊注重民主,每位成員都會發表意見,且會各自依據實際情況轉換角色以達成團隊效益。最後一種是混合模式,一開始大家認為由一個人去主導,或者大家各自分工去做就好,但發現這種分工似乎不足以完成小組任務後,小組根據情況所需中途變換團隊工作的模式,大家開始承擔不同的角色並做出貢獻。從團隊運作的方式來看,由於方便模式與一人主導模式均集中在一人身上,這兩種模式在遇到問題時就相對處於弱勢。非常規模式與混合模式則是需要有人協助整組組員討論、凝聚共識,或者進行角色轉換。 統計結果顯示,四種工作模式中亞洲學生較常使用模式一和二。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在職人士除了較常使用一人主導的團隊工作模式以外,他們竟然也與學生一樣,經常使用方便工作模式,且這也是他們最喜歡的工作模式。反觀分權領導全員合作模式,由於給予大家更多自主權,不論是學生或者在職人士,這都是他們第二喜歡的團隊工作模式。有趣的是,混合模式的使用頻率與喜好度皆不高,顯示人們通常沒有意願在任務中途轉換團隊工作的模式。 至於該如何協助團隊找到最適合該任務與該團隊的工作模式,劉老師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團隊反思」,團隊成員必須在任務進行到一半時就檢視小組的目標與流程是否需要調整,以因應當下或之後的狀況與需求。 先前研究已證實團隊反思對於團隊績效有正面效果。團隊反思程度越高,之後的團隊表現將會改善更多。改善程度則取決於反思之前接收到的意見回饋是否能觸發他們改變團隊工作模式。若想要將團體分工較差的模式推向更好的團隊的合作模式,可以依據實際狀況針對角色向團隊進行培訓。以台灣學生為例,他們習慣有人主導,此時若硬性導入分權領導全員合作模式反而容易引起混亂。但若能從旁給予協助,他們是有機會採用混合模式的。 分享會熱烈討論中,有老師提出相關延伸問題,「會不會是因為英語授課導致台灣學生在跨文化團隊下無法發揮?」、「若跨文化團隊是在中文授課的情境下,是否可能產生顛倒情況?」,劉老師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可以再深入研究的方向。相信老師今天分享跨文化團隊經常遇到的挑戰、團隊工作模式與團隊反思效果,能讓課堂或公司在未來進行團隊工作時有新的啟發。 撰文者/商學研究所碩一 林妤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