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系專題演講紀實:University of Toronto _Prof. Dushyantkumar Vyas
Published At:2025-02-24 
Views:148
 2025-02-24 updated
撰文者/會計學系研究所博士班  盧葳葳、黃俊仁

  臺大會計系於221日的Workshop,非常榮幸邀請到University of MarylandDushyantkumar Vyas老師發表他的最新研究:CLO‐Bank Relationships: Evidence from Bankruptcy and Restructuring Outcomes of CLO‐held Loans

  擔保貸款證券(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CLO)已成為美國槓桿貸款市場的主要力量,規模超過 1 兆美元,占所有未償還槓桿貸款的一半以上。政策制定者擔心,CLO 的需求可能促使貸款標準變得更寬鬆,類似於次級房貸危機時期的風險行為。先前研究發現 CLO 持有的貸款可能存在道德風險(如較寬鬆的契約條款、較少的監管),但 CLO 投資組合的表現仍相對良好。作者推測,CLO 與主導銀行(Lead Bank)之間的長期關係可能是解釋此現象的關鍵。

  據此推測,作者設定兩個核心問題:1. CLO 與銀行的關係是否能夠提升 CLO 在貸款選擇上的表現?亦即 CLO 管理者是否能夠更有效地篩選風險較高的借款人? 2.如果關係有助於貸款選擇,這些關係是否也能提升破產企業的重組結果?例如,提高企業成功從《破產法》第 11 章(Chapter 11)重組中復甦的可能性?

  研究中,作者取樣自2005 1 月至 2019 9 月,涵蓋非投資等級(BB+ 或更低)的企業。以三個主要關鍵變數:CLO 初次購買(CLO Initial Purchase)、CLO-銀行關係(CLO-Bank Relationship)、財務困境(Distress)。藉由邏輯回歸(Logit)與線性機率模型(LPM: 分析 CLO 購買(及其與銀行的關係)與企業未來財務困境之間的關聯。並進行三項額外測試:1.依據銀行對借款人的私人信息程度(貸款利差殘差、會計資訊品質)進行分組。2.延長觀察窗口至 1224 個月。3.分析企業進入破產後的重組結果(成功從《破產法》第 11 章重組中復甦)。

  主要研究發現: CLO 初次購買的貸款,其企業在未來 12 個月內發生財務困境的機率顯著較低(即 CLO 買入的企業較不容易破產)。這種效應在金融危機後更為明顯,與 CLO 管理者與銀行之間更頻繁的重複交易行為一致。而且,當企業進入破產程序時,CLO 持有的貸款,其成功重組的機率較高。這種效應在 CLO 管理者與銀行關係較強時更為明顯,表明CLO 可能促進破產協調,提高重組效率。在CLO的策略關係管理上,CLO 管理者更傾向於與有長期交易關係的銀行合作,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後及風險較高的借款人身上。這種行為暗示 CLO 可能有意維持與銀行的信息流動,以提升貸款選擇與重組談判的效率。

  參與本次討論的廖芝嫻老師、劉心才老師、高偉娟老師、朱玉芳老師、黃盈綺老師提出了許多寶貴的見解,博士班學生也積極參與和講者的討論。講者感謝所有提問者的建議,很高興能在臺大會計系分享最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