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系專題演講紀實:Kelley School of Business, Indiana University _Prof. Brian P. Miller
Published At:2025-05-06 
Views:7
 2025-05-06 updated
撰文者/會計學系研究所博士班  盧葳葳、黃俊仁

  臺大會計系於424日的Workshop,非常榮幸邀請到Indiana University的會計系教授Brian P. Miller發表他的論文:Jumping Ship: Undisclosed SEC Investigations and Quiet CEO Turnover。本篇論文探討在未公開(undisclosed)的 SEC 調查情境下,企業 CEO 是否傾向於「悄悄離職(quiet turnover)」以避開未來可能的名譽及職涯懲罰。傳統文獻顯示,當財務不當行為或SEC調查等消息公開後,涉入或被懷疑涉入的管理階層往往會受到嚴重的事後懲罰(例如失去工作、未來聘用困難)。然而,在SEC進行調查但尚未公開之時,CEO 擁有「提早獲知調查事實」的資訊優勢,因此有誘因在消息尚未被外界知悉前「跳船」(jump ship),從而保全個人職涯。

  研究聚焦的三個問題:1. CEO Turnover,若公司正接受(但未公布)SEC 調查,是否增加 CEO 「安靜離職 (quiet turnover)」的機率?2.未來就業影響,若 CEO 在調查尚未公開前就離職,是否能避免隨後的名譽損失與勞動市場懲罰?3.對新雇主的潛在後果,如果新公司雇用了先前在「未公開調查」公司離職的  CEO,該新公司是否面臨更高的 SEC 調查風險?

  作者發現:若 CEO 是在「已公開的調查 (disclosed)」中離職,其之後被重新雇用的機率與品質顯著偏低。顯示公開調查對 CEO 造成負面聲譽衝擊。且若 CEO 是在「尚未公開的調查 (undisclosed)」中離職,其之後就業機會與其他正常離職CEO無明顯差異。換言之,CEO「提早跳船」在外界看來彷彿「沒有惡行紀錄」。而對新雇主的影響方面,新雇主若聘用了這些「私下被調查但外界不知」的 CEO,未來被 SEC 調查的機率顯著提高(約增加 15.9% 的可能性)。其可能原因為:SEC 對該 CEO 在前公司行為有持續關注及這些 CEO 或許延續一些不當行為模式,導致新公司也遭調查或新公司缺乏對其過去惡行的充分知情。       

  本研究主要貢獻:1. SEC 調查保密性的意想不到後果,原本為保護公司與員工名譽的「私密調查」機制,使得某些 CEO 能夠在消息未洩漏前辭職並避免事後懲罰,可能削弱「外部勞動市場」的懲戒效果。2. 財務不當行為對管理者的影響機制,先前文獻主要聚焦在「不當行為揭露後」的管理者懲罰,本篇則強調:若消息尚未揭露,管理者有機會「未受懲罰」地繼續其生涯。3.揭示高無因資訊量的「非強迫離職」現象,先前文獻曾質疑「有些 CEO 是自願退位,但為何比例偏高?」本研究提供一種合理解釋:未公開調查狀態下的 CEO 悄悄退出,導致統計上看到不少「自願」離職案,但實際上內在動機涉及迴避潛在聲譽風險。

  參與本次討論的廖芝嫻老師、吳淑鈴老師、劉心才老師、尤琳蕙老師、高偉娟老師、黃祥宇老師、謝昇峯老師、陳思帆老師、朱玉芳老師、黃盈綺老師提出了許多寶貴的見解,博士班學生也積極參與和講者的討論。講者感謝所有提問者的建議,很高興能在臺大會計系分享最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