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職涯分享:運動產業品牌行銷業務
Published At:2025-05-08 
Views:411
 2025-05-08 updated


臺大國企所R07 黃立昇
NIKE TAIWAN|Product Training TTT

從國企所畢業後個人職涯經歷目前累積約六年,從金融行銷、外商搜尋引擎的專案管理到如今任職的運動品牌行銷業務職位,跨度可謂相當龐大。不過回看過往職涯的歷程,職能不脫以下兩項:專案管理及行銷業務。以下分享在外商品牌所需具備的職場技能與工作心態給有興趣從事外商品牌端工作、科技或運動產業的PM、Marketing/業務的學弟妹參考。個人認為主要有三個面向能培養作為你的核心能力。

職能面向

核心競爭力

關鍵字

專業能力
(Marketing/業務/專案管理)

行銷/業務:符合品牌的Storytelling/績效達成能力
專案管理:目標完成、部門協同力與效率

行銷:do & don’ts、影響力
業務:業績與達成策略
專案管理:目標是甚麼、部門協調、時程管理

溝通表達能力

有效達成溝通目的的表達力
(對上、對下、跨部門)

達成有效溝通的原則:
1. 有形的好處
2. 無形的效益
3. 彼此的「關係」

數據思維

了解組織與產業生態,明確知悉職能如何輔助組織成長

產業關鍵業績指標(如搜尋引擎transition、運動產業ADPT/UPT/CR等)


一、專業能力
商管學系的畢業生在科技業(搜尋引擎)與運動產業的專業能力在於企業管理的五管能力,其中又以行銷業務及專案管理為重。在看到一個有興趣的職位的時候,建議可以思考這個職能在組織存在的原因重要性為何,又該如何以自身的專業能力去fulfill這個職能的條件並進一步發揮在組織內的影響力。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可以從專業能力的關鍵字(也是我認為該職能在組織中存在的原因與重要性)來去思考。

(一)行銷Marketing/業務
Do and Don’ts:品牌端的行銷工作節奏都以Campaign為主,從核心故事出發進一步延伸到Digital(廣告與數位溝通)、Event(市場與實體活動)、KOL(明星藝人與聲量管理)與Consumer(亦是FMCG所謂的Channel Marketing,通路、陳列與貨架溝通)、業務等不同職能。
依據職能可以思考甚麼是符合品牌定位與核心故事的D&Ds,如何透過有效的行銷組合去達成核心概念的溝通與行銷目標。白話而言,誰都能理解品牌的大致定位、個性與Campaign想訴求的核心故事,但該做/不做甚麼商業決策、以甚麼策略去達成這項溝通的效果,是行銷人不可或缺的核心價值。
業務的工作基本上也是相同的核心邏輯。

(二)專案管理PM
對我而言,專案管理只有兩個核心:目標與時間。
在開始一項專案之前,建議可以先思考四個問題:

1.專案具體的目標是甚麼?
2.為甚麼組織設定這樣的目標?
3.這個目標達成對組織而言有甚麼好處?
4.達成這項目標前,有沒有短中長期的階段性目標需要先完成?

等等拆解的方式去思考,並時時定義專案目前的階段。隨著產業與專案的進程目標可能產生改變、原先設定的目標也可能不再適合最新的市場趨勢與消費者需求,這時回到原先的四個問題思考調整,並明確與內外部利害關係人溝通最新的方向,是我認為一個稱職的專案管理者不可或缺的價值。
隨著目標的滾動時間性與時程順序也會陸續清晰,明確結合時間節奏與目標與內外部利害關係人溝通也是一大重要思維。如果專案較無先例或無既定模式需要重新開發,建議可以參考一些流程工具(敏捷開發逆向工程學等)。

二、溝通表達能力
常聽到商管背景的人才溝通表達能力較為優秀,但就個人的經驗觀察未必如此。事實上,溝通表達的影響因素眾多,小至情緒、大至組織利害關係都可能影響當事人溝通的態度與成敗與否。在職場上的溝通建議可以先不考慮外部因素(性格、表達技巧、策略等),先從有效溝通成立的基本邏輯下手。

(一)    有形的好處
看過許多無效溝通背後的底層邏輯,就是錯置了兩造的利害關係。為甚麼溝通的對方要如你所願?你提議的方案究竟是帶給你好處還是給對方好處?事實上,要想要對方同意你建議的方案,無非是方案能給對方產生有形與無形的好處。在溝通前先確立你想表達的方案能否對對方帶來有形的好處(方案成果能達成對方的KPI、資源、資金、人力資源等),並從這些正向的好處下手與對方溝通,能為雙方省去許多討價還價的時間、直接從利害關係談判並達成交涉成果。

(二)    無形的效益
如果方案沒有有形的好處溝通的難度就進一步提升了,此時可以再思考是否無形的效益(人脈、部門關係等),並從效益出發說服對方認同你的方案並接受合作能帶來的效益與長期關係。

(三)    彼此的「關係」
好處與效益都難達成,要在職場上說服他人只能靠彼此間的「關係」。常看到職場裡面許多人錯估跨部門的人際關係嘗試說服對方合作,最後只碰得一鼻子灰。如果想培養職場裡面各部門的關係以備不時之需,可以從平時多多進行跨部門的協助開始,累積關係資本,以免未來真的有跨部門協同的需求時苦無幫手。


三、數據思維
商管科系的畢業生較少該進一個產業就直接負責追蹤業績或大型利害關係人的合作關係,Marketing與專案的工作也與產業數據等內容較無直接關係。但這並不代表了解關鍵數據不重要,事實上,若能從關鍵數據背後推敲出你的職能的重要性,能幫助你在組織內的溝通與長期職涯發展更上層樓。這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一間門市近期CR(人流轉換率)提升,但業績與ADPT(平均客單價)卻不增反減,發現是門市人員因近期百貨鼓勵成交量並給予業績分紅,人員為了衝單量勤推低單價產品(如襪子)致使門市業績下滑;此時業務與店長進行協調,請門市人員著重在高單價商品的推薦並視情況給予分紅,將品牌、門市與人員的利害關係趨於一致,業績也隨之回升。

即是掌握好產業的關鍵指標等數據思維達成工作KPI的一個案例。平常多花點時間掌握這些關鍵指標對個人的職涯發展與了解職能的發展性也能有進一步提升。

商管畢業生在外商的發展是一條漫漫長路,但掌握好每個職位的資源與機會逐步往自己想邁進的方向與產業發展,才能在精簡與快節奏的外商環境中生存下來。Enjoy and Ch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