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2-09-16
瀏覽數:1091 2022-09-16 更新
針對「全時就學的學士班、碩士班」這個族群(以下簡稱「臺大學生」)的教學,我有幾個這些年來的心得,或許可以給新加入臺大的老師們當作一般性建議。當然這些純屬個人經驗,沒有經過嚴謹的調查研究;對資管系、一部分商管社科學生、一部分理工電資學生可能比較適用,但肯定並非一體適用。 以下是我的心得: 1.把時間花在給臺大學生好的 challenge,而不是好的 lecture。 臺大學生絕大部份都很聰明,而且認真起來可以廢寢忘食。但他們大多都已經努力唸書十幾年了,要他們在上大學後保持學習動機,繼續乖乖坐在課堂上聽老師灌知識給他們,是很大的挑戰。這些經歷過疫情和線上學習的數位原生代來說,在網路上找學習資源,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因此,我會覺得講課當然還是要講,也要有一定品質,但過門檻就好。想要達成好的教學品質,最重要的是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然後讓他們從做中學,在他們遇到困難、想要困而知之的時候,再給他們協助。而「引發動機」最簡單的方式是讓他們產生疑問(不知道為什麼或怎麼解決)、「從做中學」顯然需要有問題要被回答或解決,這兩者是大部分高中以下教育缺乏的,恰恰好也是好的作業、專案、測驗可以引導的。 但「好」的作業、專案、測驗是很難設計的,要有挑戰性又不會太難、要跟真實世界相連又要有學理上的啟發,絕對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去設計和執行。更重要的是,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學團隊要給予恰恰好的協助。不要讓學生自己瞎忙,也不要讓學生覺得老師只是丟題目給他們而已,這些都要花教學團隊的時間。 所以具體的執行方案就是:學期中、末如果有專案那是最好,更建議老師把一部分正課、助教課時間拿來做 office hour(能有額外 office hour 更好)。如果學生需要的必備知識沒有時間講,在現在這個時代就錄影給學生影片即可。 總之,不要太在乎教了什麼、怎麼講述與表達;真正要在乎的,是設計了哪些作業、專案、測驗。臺大學生相對比較不需要好的 lecture,他們更需要好的 challenge。
2.善用課程影片,達成師生雙贏,更重要的是活化課堂時間。 錄影片現在已經不是難事了,至少錄出堪用的、只限班上同學看的影片人人都做得到。對老師來說,同樣的東西不用重複講,可以把時間拿來做 office hour、設計作業專案測驗;對學生來說,快轉跟重播是必然的,完全可以體現出資訊科技帶來的效率提升。 但還是要強調,錄影片絕對不是為了減少師生互動,相反地其實是為了也可以增加師生互動。老師如果喜歡在課堂上實體地(會在直播中虛擬地)和同學互動,設計合適的 office hour 或翻轉教室絕對可以滿足你,也更讓每週僅有的兩、三小時課堂時間不是老師唱獨角戲。
3.即時回饋! 人都喜歡「遊戲」,為什麼?不只是因為聲光效果,也不只是因為情節刺激,主要是因為「回饋是即時的」,做了點什麼之後,馬上就知道結果,馬上就可以再次嘗試、修正、改進,然後前往下一個挑戰。相反地,人都討厭學習,很多也討厭練跑步、練重訓什麼的,為什麼?因為回饋很不即時,書讀下去、運動下去的成效,要很久才能看到。 所以怎麼辦呢?就是教師要盡其所能地給予學生即時的回饋,最基本也最簡單的要領就是「學生交了作業、測驗、報告⋯⋯之後,要盡快改完還給他們」。如果作業一繳交後過了五週才拿到分數和批改結果,學生大概很少人會努力做作業三;如果對學生做得不好之處沒有給予合適的指正與回饋,學生也很難相信老師重視這門課。其實很多老師都很重視課程,但可能力氣用錯地方了:如果只能做一件事,與其更新教材,不如好好批改學生的作業。 當然班上人多的話這會是大挑戰,那助教、資訊科技和老師的智慧就是派上用場的時候了。
4.不要把臺大學生當成小朋友。 臺大學生總體而言比其他學校的學生「更想變成大人」,更不想被灌輸上一代的價值觀,更勇於挑戰權威,也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把他們當成學生的同時,更要記得不能任意地對待他們,而是要盡量取得共識,即使是出於善意。 舉例來說,上課時間、地點,以及課程大綱上寫明了的考試日期、專案發表日期、配分、計分規定等等,除非真的必要,不然學期開始後就不要改;真的非改不可,務必想方設法讓所有同學在確定改變前有表達意見的機會。如果當學生們是大人,那課程大綱就是契約,不能任意更動。同理,他們是大人,有很多自己的事要做,而非只是修一門課。所以除非所有人都同意,否則不要擅自安排任何必須參加的事情在非上課時間。 又好比在課堂活動這方面,有時也許為了活絡氣氛而使用 Kahoot! 之類的類遊戲軟體,也很好,但我的觀察是,如果一堂課三番兩次第用 Kahoot!,學生會覺得自己被看得幼稚了、這堂課太嬉鬧了,而這並不是他們喜歡的。要用線上工具做問答還有很多其他工具,不需要特地讓學生覺得自己被當成小朋友。 簡言之,心態上如果能把學生們視為大人,而不是「比自己階層低、必須聽自己話」的人,就可以避免做出一些會讓學生們很反彈的事情。如果有基於教學目的而設計的特殊事項,那就是要溝通後再執行,就像我們對待同階層的人一樣。
5.不要「對學生太好」。 出乎意料地,對學生太好,反而無法養成學生的能力和知識技能。但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畢竟沒有掙扎、沒有奮鬥,就很難成長。 小時候騎腳踏車,一開始會在後輪旁邊加兩個小輪子。剛拿掉這兩個輔助輪時,小朋友會摔得亂七八糟,但不經過這個過程,就是學不會。學游泳如果不丟掉浮板或游泳圈,就是學不會。學程式如果每次遇到 bug 旁邊都有人告訴自己錯在哪,就學不會自己找 bug。如果小朋友每次跌倒都一哭就有爸媽抱,就永遠不會自己站起來。 同樣地,老師如果對學生有求必應,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受到傷害,所以不能對學生「太好」。當然這不是叫老師什麼都不教或對學生殘忍。至於怎樣是太好怎樣是剛好,那就要老師們自己看情況拿捏了。
6.教學意見調查要積極地看,但不要讓它傷害自己的心情。 學生給的回饋肯定是要看的,而且看了之後還要適度地回應學生,讓他們知道自己有看,這樣學生才會更願意給我們回饋。 至於為什麼要看,原因當然是:我們得要知道學生到底怎麼看待這門課的內容、教材、教法以及教師這個人。我們不會每件事都聽學生的,畢竟我們的專業和責任之一,就是決定學生到底應該學會什麼、到什麼程度。但學生的意見,特別是對剛開一門課頭兩、三次的老師,絕對是珍貴且對改進課程品質有幫助的。 當然我們也要理解學生們填教學意見(特別是文字意見)的心態。很多的時候是:覺得這門課很棒的,很多就不填教學意見了,或者只給分不給文字意見。相反地,很討厭這門課的,會比較有動機宣洩自己對這門課的不滿。抱著這樣的想像去讀文字意見,比較能避免自己的熱情被完全澆熄。 老師們其實有很多方法讓更多學生給更完整的回饋,例如在課堂上特地留下十分鐘讓學生上網或用紙筆給回饋、收到回饋的隔週花十分鐘做一些回應、特地設計自己的問卷等等。講白了就是:讓學生知道自己重視他們的意見,不然誰想對牛彈琴?
7.充實、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一個教學火候恰到好處的平庸老師,跟一個教學功力普普的超級學者(或業師或實務教師或⋯⋯),哪個對學生更好?在臺大這種研究型大學,很不幸地(?),我覺得是後者。或者說,都需要,但後者更可貴。畢竟學生不那麼需要一步一步教,但遇到各種(連臺大學生都覺得困難的)疑難雜症時,老師得要有能力提供建議和引導,自己沒有料肯定不行。 所以為了把書教好,大學教師要與時俱進,或者說就是要做研究(當然做研究不等於發論文)。當然這部分大部分臺大老師都沒問題,我寫下來主要是提醒我自己。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心得。其實很多老師都有很豐富的教學經驗了,但臺大學生畢竟有其特殊性,希望這些心得還是有點參考價值,能幫忙老師們更快地度過在教學方面的新手上路適應期。 祝大家新學期一切順利! 撰文者/資訊管理學系暨研究所 孔令傑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