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2-11-16
瀏覽數:554 2022-11-16 更新
種子教師研究計畫成果分享:工管系江俊毅、會計系李書行教授 「Shared Mental Models and Boundary Management Activitie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 Perspective on Multiteam Systems」
首先,江教授感謝管理學院的支持,在管院學術院長陳家麟教授領導下,提供管院老師許多相互分享、討論學術研究的機會。江教授關注科技管理議題多年,觀察到企業的數位轉型大多從策略角度檢視,然而「如何執行」數位轉型策略卻少有深入探討。在此議題上,江教授首先在國際上提出以「IT專案集群管理(IT Program Management)」方法讓數位轉型策略軟著陸,企業能夠透過IT專案集群的管理生命週期四個階段管理(識別/Identification、規劃/Planning、實施/Delivery、解散/Closure)獲得預期的數位轉型效益(Benefit Realization)。江教授也提出在數位轉型專案集群中,企業應設立「數位轉型專案集群經理」(program managers),並指出此新職位應具備三大職責與五大技能,才能統籌管理這些數位化專案並整合交付數位化能力,實現企業的數位化效益。相關研究成果已陸續刊登於頂尖國際資訊(科技)管理、國際專案管理期刊,並著有中文專書《組織策略執行:專案管理的視角》(2021)出版於臺大出版中心,及英文專書 “Projects, Programs, and Portfolios in Strategic Organizational” (2020)出版於Business Expert Press。江教授此次研究分享依然持續IT專案集群管理的議題:多團隊間的協調機制。 近年IT新產品開發(new product development, NPD)的規模越趨龐大,需要偕同多個功能部門同時參與並執行不同專案。江教授提到,實務上主管們鼓勵團隊在新產品開發中自主管理,然而經常發現團隊各唱各的調,導致專案的產出無法整合。為了讓各個小專案的產出最終能夠整合成一個大產品,多團隊(multi-team-system, MTS)間產生了一個領導團隊(program-leader-team),讓相互依賴的團隊之間(inter-team)有效地協調。共享心智模型指出(shared mental model),領導團隊內的共享認知促進多團隊(MTS)協調並提升團隊績效。在多團隊的架構中,應探討系統層級(團隊之間)的協調。共享心智模型在系統層級談論的是任務相關以及團隊相關的共享認知,然而在系統層級的協調過程中,往往出現來自外部的雜音。客戶的需求為新產品開發帶來不確定性,這種外來的不確定性為多團隊之間的協調帶來變數。領導團隊需要額外確認客戶需求與團隊用有的資訊之間的不對稱,並確保必要的任務資訊在團隊間共享。有鑑於新產品開發的研究多在單一團隊或組織中進行,本次研究實證檢驗高度需求不確定性的環境下,系統層級(多團隊)的共享心智模型和協調機制如何影響新產品開發績效。 透過混合研究方法的第一階段:質性研究,探索多團隊間的協調機制以及需求不確定性。根據訪談結果,多團隊間的協調機制概念化出兩個主要概念,分別是緩衝(Buffering)以及同步(Entrainment);需求不確定性則概念化為需求的不穩定性(Instability)、多樣性(Diversity)以及可分析性(Analyzability)。接下來,透過混合研究方法的第二階段:量化研究,驗證經由質性研究提出的研究模型。根據研究結果,借用邊界管理理論解釋多團隊間的協調機制(即緩衝、同步)。當團隊負責人在多團隊之間共享資訊時,多團隊將在系統層面透過更多的邊界管理活動,提高整個多團隊的效率。此外,當需求不確定性很高時,共享心智模型對邊界同步和緩衝活動的正向影響就會存在。 在分享會中,多位管院教授對此研究議題提供想法與回饋,江教授也感謝教授們對此研究的指教。最後江教授呼籲,未來業界透過IT專案集群管理使數位策略落地會成為常態。在數位轉型的議題上,江教授將帶領他的研究團隊繼續推動IT專案集群管理學術上的發展。以IT專案集群管理解釋數位轉型過程中企業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提出數位轉型的最佳實踐,並將實務現象轉化為理論框架,開拓IT專案集群管理的未來研究理論。 撰文者 / 商研所科管組博士生 吳岳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