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教師研究計畫成果分享
會計系劉心才、許文馨及GMBA堯里昂老師
發佈日期:2023-02-15 
瀏覽數:637
 2023-02-15 更新

臺大管理學院於2022年11月22日舉辦跨領域系列種子教師研究計畫成果分享會,本次榮幸邀請會計系劉心才老師擔任主講人,分享與許文馨老師、GMBA的Leon van Jaarsveld老師合作研究的「Fair Value of Biological Assets andStock Price Crash Risks: Evidence from IAS 41」,此研究在探討適用IAS 41生物性資產的評價衡量與股票暴跌風險的關係 。

   

首先,劉心才老師先簡介「IAS 41生物性資產」這篇公報所適用的對象,舉凡耳熟能詳的牛羊豬,到穀類、樹木外,生化產業使用的活體也是生物性資產,加上最近氣候變遷、戰爭等因素下,生物性資產更是越發重要。而該號公報最大特色是要求生物性資產使用「公允價值」來衡量,與原先利用真實交易產生的歷史成本來衡量有所不同。而生物性資產可以分為消耗性和生產性兩種,消耗性生物資產是指未來將收成為農產品或以生物資產出售的資產,像是肉牛肉豬等;而生產性生物資產則是為生產所用,像是蛋雞、茶樹等。而這兩種生物性資產在該號公報發布後,均是使用公允價值來衡量。直到2016 年IASB改變了生產性植物的方式,將其改適用「IAS 16不動產、廠房及設備」的規範,基本上使用成本模式。劉心才老師舉例橡膠樹需成長許久才會產出橡膠,而樹木在成熟前較不容易觀察到公允價值,同時也有不易移動的的特性,因此與機器設備較為相似,故適用IAS 16。

這也引起了老師的研究的動機,首先是所有的生物性資產從原本的成本模式轉變至公允價值模式兩者的差別為何?再者是2016年將生產性植物認列方式改適用為IAS 16,是不是生產性植物有與其他生物性資產不同的特殊性?劉老師以珍珠養殖場舉例,珍珠的形成需耗時三年半,在原本的歷史成本法下要三年半後才能認列,而公允價值法下可以即時的在每年認列該時期的牡蠣應有的公允價值。但公允價值的第三個等級會有公司主觀操控的疑慮,因此學界對於使用成本模式與公允價值模式各有支持者。

接著,老師說明了本次研究的應變數:股價暴跌風險,當企業有意隱匿不利資訊,經過一段時間藏不住後,一次性的爆開,或是股價被高估之後產生的泡沫化,都會導致股價暴跌的風險。因此當公司資訊較不透明時較容易有股價暴跌的風險,而公允價值模式可以較為即時地揭露相關資訊,反之歷史成本法就無法即時呈現。同時該號公報也要求揭露更多的資訊,故本篇論文的假說為:從事農業活動的公司在採用IAS 41後,其股價崩盤風險會降低。劉心才老師接續說明模型的設計,應變數為個別公司股票變動去除大盤整體影響後的殘差作為暴跌風險的衡量。而實證結果證實適用IAS 41號公報後,從事農業活動的公司股票暴跌風險的確比較低。此外,老師也分享另外兩個模型,第一個是單獨衡量生產性植物在使用公允價值衡量時與股價暴跌風險的效果,以及使用公允價值第三等級衡量時與股價暴跌風險的效果。兩者實證結果均為不顯著,針對此現象,劉心才老師認為可能解釋是,生產性植物本身甚少買賣,也少幾乎無市場報價,公允價值與生產性植物的決策相關性較低,以及第三等級的公允價值可靠性較低,會受更多管理層估計和操縱的影響。

最後劉心才老師表示生物性資產樣本不易取得,但在搜集資料中也學到很多。老師也補充動物園的動物像是貓熊等,並不適用IAS 41,因牠們的飼養繁殖並非用於買賣,故屬IAS 16的範疇;而遠洋漁業捕獲的漁獲因不屬於公司,故也不適用該公報。在提問環節中,林嬋娟老師對模型應變數提出一些想法,過往有很多適用新公報影響的研究,但較少使用股票暴跌風險來作為應變數,若樣本也較難取得,或許該號公報對從事農業的公司有不同面向的影響,因此林嬋娟老師認為或許可以嘗試其他的應變數。

最後感謝劉心才老師帶來這場精彩的演講,以及管院教授們對此議題的熱烈討論,相信通過分享會能讓大家更了解IAS 41生物性資產此公報,也希望在不同專業背景的交流下,能有助管院教授們開拓更多的研究方向。

撰文者/張連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