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永續學群專題演講
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陳寶蓮特聘教授
發佈日期:2024-06-18 
瀏覽數:572
 2024-06-18 更新

感謝簡睿哲特聘教授於2024年6月4日邀請任教於中山大學陳寶蓮特聘教授蒞校演講,分享其對創業者理念與認知國際新市場機會的研究。陳寶蓮特聘教授現在不僅為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還是國科會管理一學門召集人。研究主要專攻於策略人力資本、企業成長、創業精神、國際業務策略管理等領域。於2018年獲得科技部的傑出研究獎,也曾擔任過《中山管理評論》總編,以及中山大學管理學術研究中心主任。

本次演講主題為「Back to the future!Opportunity recogni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belief in a kingdom of far, far away」。聚焦於討論國際創業家並非僅依靠國家的經濟指標,而是經由實際探訪國家市場,察覺到具體的特點優勢而決定投入的動機。先前的文獻較少談論到創業家個人層級的部分,主要以國家的經濟指標作為創業者選擇投入市場的主因。儘管近期的創業文獻已討論創業家如何解讀與注意到市場釋出的訊號,但目前在IB領域是尚未被關注的部分。基於此,結合創業者跨國尋求商業機會與心理學理論,探討創業者對國際新市場機會的認知與創業信念。

於1985年台灣與越南的GDP差距相近,直到1987年開始產生差異。當時台灣準備開始解除戒嚴令,政治經濟正經歷轉型呈現日益增長的狀況,且允許台灣的商人到國外拓展。同時,越南為孤立與貧窮的經濟體開始迎接海外的投資,但因美國禁運使得台灣投資人相較其他國家的投資人能較早投入市場。許多台灣的創業家赴越南後,發現市場賦予可使用的生產要素,感受到其市場環境面臨台灣過去的狀況,認為發展落後的越南為投資的好選擇。因此,研究採用質化研究的方式。以1987至2017年間赴越南與他人合資或獨自創業的台灣人為研究對象,總共訪談33個創業家。此外,透過媒體報導、公共文件,或是在允許的情況與熟人確認等方式來再次檢查資訊,解決訪談過程所產生的偏差。

研究訪談的結果顯示,大多數的台灣創業家實地走訪越南後,發現「有利的生產要素」與「現今台灣將是未來越南」的特點,這具有商業機會決定前往投資。第一,眾多的台灣創業家覺察越南擁有「木材很漂亮」、「工人薪資較低」兩個特點。對於「木材很漂亮」的獨特優點,在訪談過程也引起陳教授的關注。在工人薪資的部分,Case28的受訪者表示「台灣的創業家表示相較台灣請一位工人的薪資,赴越南足以能請到40個人」。第二,大多台灣的創業家實際走訪越南後,強烈受到未來的越南將會是此刻的台灣,認為這種環境做任何的行業都可行。Case35的受訪者提及「當時越南的建設都很落後,並沒有所謂的磁磚產業。對台灣而言,這種產業已進入成熟期,但越南的磁磚產業則是才剛要開始。」也就因上述的特點,導致許多的台灣創業者認為越南為可實現夢想的地方,而決定投入到越南的市場。

訪談過程中,也有訪談者直言越南的環境使人「回到小時候的記憶」、「覺得很美好」。對於回到小時候的記憶,Case84提及「很像用小叮噹的任意門,回到20年前的台灣」、Case52也提到「是去冒險,但某種程度也是熟悉,且那種感覺就是回到我小孩子的年代,那時不需要多少錢就可以很有錢」,以此形容現今越南的環境,如同小時候台灣景象歷歷在目的重現在眼前。然而,有些訪談者認為越南使人覺得很美好,例如:Case83「人純樸又熱情」、Case35「越南人很勤奮」、Case79「從飛機上看越南的地景很美」。也就是說,越南的環境美景不僅受人喜愛,連當地人民的人格特質也會吸引人注意。

藉由所有訪談個案的結果,能發現會願意到越南投資的台灣創業者,可分為本身具有計畫與無計畫而發現越南國際商業機會的兩類創業者。整合與分析全部的個案後,可統整出以下六個研究結果:第一,是一群沒有計畫的年輕人,僅因到越南觀光或期望能外派,而挖掘商業機會且直接做出赴越南創業的決策,為一種不期而遇的機會。第二,是一群沒有計畫的年輕人,與當地商人互動後被發現具有開創天賦,願意支付費用聘僱他人,而決定赴越南創業。第三,為有計畫赴越南觀光的創業家,透過實地觀察而察覺當地的商業機會,將自己的創業想法引進當地市場。第四,為有計畫赴越南觀光的創業家,前往之前內心已鎖定特定的目標,如尋求低廉的勞力或原物料。第五,為台灣的經理人赴越南處理公司的事項,透過這種機會發現當地為落後的經濟市場,隱藏許多的商業機會。回台後會對越南的環境念念不忘,期望有機會能到當地開發市場。第六,為台灣的經理人赴越南處理公司的事項,僅專注完成公司交代的事項,並不會為自己或公司尋找更多的商業機會。

  

撰文者/王珮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