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是在學校信箱看到比賽資訊,當時的我尚未參加過任何的商業競賽乃至於個案競賽,加上商研所的訓練包含了無數或大或小不同主題的個案,能在第一個學期結束時就有機會檢驗並發揮自己所學,對我而言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想法,這就是我起心動念參賽的緣由。那時是碩一上、開學沒多久,我與同學還不太熟。恰好在比賽訊息公布後不久,碰上學校颱風假。同學約我一起去唱KTV,我便在聚餐時順勢提議:要不要組隊參加個案競賽?於是,我們就這樣成團了。
雖然不是刻意組成的隊伍,但很幸運的我們擁有多元的背景,這在初賽跟決賽都幫助很大,初賽的題目是和ESG投資相關的,而恰好某位組員大學主修財金並且有ESG相關經驗,而複賽的題目是關於美國速食溫蒂漢堡的行銷策略,恰好有兩位組員都對美國文化熟悉,且曾經光顧過溫蒂漢堡。與個案相關的經驗可以迅速地幫我們拉近與個案論述情境的距離,讓我們用更豐富的視角分析問題。
在初賽時,我們拿到個案後,僅有大約一週的時間來完成簡報影片。不同於課堂的個案報告,競賽個案沒有明確題目,也缺乏課程知識脈絡可供參考,這讓組員們在尋找簡報方向時頗為頭痛,我只能反覆的閱讀個案、回顧說明會的內容以及自己之前所學的相關內容,盡可能地找出合理的方向,所幸後來苦思有所得,算是想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案,但要將這方案合適的放進有限的簡報篇幅內也並不比較容易。
複賽也同樣只有約一周的時間,而簡報不僅變成實體篇幅也提升不少,還要分配時間準備現場的問答,若不是仰賴更有效率的團隊合作,以及每位組員的努力與付出,光是要站上複賽舞台就不容易。就我個人而言,為了補足英文口說的弱項,我還利用寒假額外上了英文會話課,最後也還是得靠著有母語水準的組員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