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研所 PHD BBL: Engaged Scholarship: The Third Way of Research Career
發佈日期:2017-11-29 
瀏覽數:189
 2017-11-29 更新

入世學術:淺談研究、教學與服務之結合

 

這次非常榮幸邀請到侯勝宗所長暨教授蒞臨台大商研所演講,侯所長以「Engaged Scholarship: The Third Way of Research Career(入世學術:第三條學術發展的道路)」為題,分享其學術生涯中,如何同時結合研究、教學和服務,除了達成學術研究上之卓越,同時協助產業解決實務問題,進而跨越學術與實務之間的鴻溝。

侯勝宗教授為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現任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所長,長期投入於臺灣計程車產業如何藉由導入衛星派遣科技,驅動產業結構創新、廠商服務與流程創新與個人工作創新與科技意會等議題。侯教授除陸續將研究成果撰述為「科技意會」、「Social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in Taiwan」與「小國大品牌」等專書論文外,亦結合研究成果以及業界實務成立「臺灣計程車學院協會」輔導計程車司機投入服務創新,而與侯教授共同執行研究計畫的學生與助理們亦將研究成果接軌到創新創業中,成立「臺灣小旅行」網路媒合平台,媒合司機與旅客進行包車旅遊。

教授從自身的研究歷程為例,提出學術的目的應為創造社會影響力,論文發表只是實現影響力其中一種方式。因此,提醒與會者在進行研究時,除了執行研究計畫(project)和發表論文(paper)外,也應著重研究歷程(process)中對於學術場域中的學生、專任助理、學校、學術社群伙伴以及實務場域中的被研究者、廠商、地方政府等利害相關人之互動與影響,甚至建構成為專屬且富特色的研究平台(platform)讓研究能量與影響力得以累積與維持。

基於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反思,侯教授近年積極投入B型企業(Benefit cooperation, B-Corp)之研究。相對於傳統企業,B型企業強調企業不應只重視股東利益,而應同時考慮勞工、環境、社區、治理、社會公平等多重利益。另一方面,B型企業、企業社會責任(CSR)社會企業的差別在於,企業社會責任仍著眼於極大化股東利益,而在實務運作上仍常被視為公關費用支出;至於社會企業雖定義為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組織,但由於現階段社會企業之定義仍十分廣泛,且臺灣亦仍沒有相關法律規定,部分社會企業仍無法利用自身獲利自給自足,因此較類似為一種倡議;B型企業則由B Lab依據各種B型企業標準進行認證,同時追求自利與利他。因此逢甲大學與亞太B型企業協會、智榮基金會等共同創立B型企業王道中心(B Academy),以深化B型企業研究。

此外,侯教授亦提出大學教授應該結合研究、教學和服務以進行價值的交換與創造,並同時扮演傳授知識的經師、解決實務問題的業師、教導品格的人師之三種角色,而學校應提供相關支持系統,好讓大學教師能夠同時兼顧學術教育責任與社會期待。尤其,管理知識現面臨學術理論與產業實務分離且難以對話的困境,因此管理學術界應投入與日常實務相關之研究,以克服理論與實務間之鴻溝。

因此,侯教授提倡入世學術的觀點,由學術工作者與實務人士一同互動、學習探索科學尚未觸及的問題,並藉由Problem FormulationTheory BuildingResearch DesignProblem Solving的循環,以產生重要的前緣知識並真實回應實務需求。伴隨著長期投入計程車產業研究經驗,侯教授依據各階段計程車產業之營運重點與發展方向轉移研究焦點,並開始與計程車司機建立起朋友與伙伴關係。尤其,臺灣計程車產業現正面臨諸如Uber或自動車等未來科技或服務創新趨勢之衝擊,侯教授便開始思考應翻轉現有計程車產業,藉由創立臺灣計程車學院協會陪伴司機成長,並媒介服務需求者、服務供應者與共創善者,以達成共善社會之目標。

非常感謝商學研究所劉佳玲教授協助籌劃此次的專題演講,在此次的專題演講中,侯勝宗教授充分展示了管理研究的一種新途徑,同時結合服務、教學與研究等不同價值活動於一體,以學術研究解決產業問題,進而創造出學術研究的真正價值與影響力,帶給與會者另一種不同的管理思維,更多了幾分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