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聯絡我們
管院首頁
臺大首頁
ENGLISH
首頁
即時訊息
EMBA簡介
臺灣大學介紹
管理學院與EMBA介紹
EMBA組別介紹
院長的話
執行長的話
環境與教學設施
EMBA辦公室
EMBA大事紀
交通資訊
課程師資
管院師資陣容
EMBA授課師資
企業實務業師
教學特色
課程架構
特色選修課程
學習生涯
學生概況
校友活動
學術交流
EMBA年度例行活動
學生活動
社團組職
臺大EMBA盃壘球賽
資源/申請
查詢博碩士論文
臺大EMBA隱私權聲明
招生資訊
台北班
臺大-復旦EMBA境外專班
myEMBA
myEMBA系統登入
學號查詢
myEMBA-操作手冊
Android下載
IOS下載
聯絡我們
管院首頁
臺大首頁
【閱讀分享】人工智慧全面啟動 台灣不能錯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文章來源:2017/5/10《天下雜誌》622期
文:陳一姍
AI已經翻出實驗室的圍籬,跳進各行各業,走入每個人的生活。
現在的AI有如1990年代的網際網路,剛剛萌芽,處處是藍海。
沒有大市場、沒有先進研究、沒有迸發的新創,
台灣產業要如何在AI海嘯中求生?小國的利基是什麼?台灣能急起直追嗎?
長
庚醫院醫師黃奕修常常叮嚀病患,看手機要讓眼睛休息,他自己最近不論等交通車、看診空檔,卻總是盯著一台iPad瞧。
他不是用iPad打電玩或追劇,而是正在分類工研院合法收集網上的眼底攝影圖——原來,林口長庚正與工研院展開一個人工智慧的嶄新計劃,想運用台灣極佳的健保醫療影像庫,開發一套能及早診斷「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的診療系統,讓糖尿病患者可以及早預防,降低失明的風險。
聽起來很時髦的系統,但一切得從苦功開始,「我和同事 得先分類,」他說明。兩位醫生的工作是看照片,區分出糖尿病眼睛有病變與沒有病變的病人,並標注熱區(病變發生點)。分類完,才能運用工研院生醫所的眼底攝影機與晉弘科技的影像認知、深度學習系統,預計花四年真正開發出一套遠端糖尿病照護系統。
「這工作快不了,一定得專業醫師來做,因為只要有錯,就會影響未來人工智慧的精準度,」被問到可否請工讀生分類,黃奕修連連說「不」。
身兼長庚產學合作辦公室負責人,黃奕修的理想是,未來糖尿病患在家可以自己拍照,上傳雲端後,AI(人工智慧)眼科醫生可以診斷,一旦有病變跡象就通知早點就醫。他粗估,透過AI醫生輔助,一樣的醫護人員可以照顧五倍的病人。為了掌握病患狀況,「我們還可以做智慧化的衛教,在適當時機給正確的資訊,」他說。
AI降臨,翻天覆地
第四次工業革命 亞洲是要角
在物聯網、大數據的基礎上,人工智慧重強調做出判斷、產生行為。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將人工智慧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預言這個技術將對全球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
「現在AI的階段就很像1990年代初的網際網路,未來有無限大的應用,」宏碁雲端技術服務公司總經理施宣輝認為。
「AI已經從實驗室溢出來,要變成產業運用了,台灣經濟高度依賴科技,我們一定要趕快進去,」科技部長陳良基顯得著急。
「全世界已經進入AI+的時代,各行各業都會受到影響,」台灣機器人研究領域的師祖級人物、台大電機系終身特聘教授羅仁權解釋。
瑞士銀行四月最新研究預測,2030年人工智慧在亞洲可創造經濟價值,最高可達三兆美元(約90.8兆台幣),受影響最大的將是金融、健康醫療、製造、零售與運 輸業。「不像18世紀的工業革命亞洲缺席,這次亞洲會扮演重要角色,」瑞銀最新研究認為。包括日本、中國都已發布自動化政策白皮書。
人工智慧(AI)被稱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對各行各業的影響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是產品與服務本身的轉變;第二是運用AI在製程、管理或商 業流程上,可以大幅促成產業升級。
《天下》兩千大企業,不僅產品或服務必須有AI的功能,也可用AI拉高公司運作的效率與競爭力。
台灣IC設計業的出路
AI浪打半導體 記憶體首當其衝
三月,科技智庫顧能(Gartner)點名,十大受AI影響的硬體產業,從電子零組件、網通產業、半導體,大到汽車產業、機器人,全都上榜。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所教授張孟凡指出,目前的大數據與雲端服務背後都需要很大的資料中心,但未來,當所有人都同時做人工智慧運算,現有的晶片、雲端服務架構絕對無法負荷,「谷歌(Google)會變成龜速歌(Slowgle),」他形容。
張孟凡指出,歐巴馬執政後幾年,以當年發展太空計劃的計劃規格,在半導體等硬體研究撒下大筆資金。以半導體為例,大家都在探究繼輝達(Nvidia)圖形處理器(GPU )之後,處理器的下一步是什麼?從英特爾、Google到微軟,各家都在開發自己的處理器,成為兵家必爭的戰場。
他預測,中期,半導體的戰局會落在記憶體上。過去,記憶體不用運算,但未來,可能須承擔部份運算功能;長期,如何設計「仿生晶片」,更是大家競逐的聖杯。「具有AI能力的晶片組,是台灣IC設計業的一條路,」台大與輝達合作的人工智慧實驗室負責人、台大資工系教授徐宏民認為。
三年多前,聯發科與台大商量研發主題,徐宏民建議納入「影像認知」功能。今年三月,巴塞隆納世界行動通訊大展(MWC),聯發科發表最新手機晶片組,就把AI 功能列入。即使拍照的人不面對鏡頭,還是有九成的辨識率。聯發科技術長周漁君指出,這個技術是聯發科打入車用晶片市場的利器,透過識別駕駛人的臉部或動作,得以辨識出駕駛當時的生理狀態與疲憊程度,一旦危險駕駛就可發出警示。
選定題材、領域,瞄準痛點
AI的世界,現在是藍海
「在AI的世界,現在是個藍海,」剛剛從微軟西雅圖離職、回國籌備台灣AI實驗室,正招兵買馬的前微軟人工智能部門亞太區研究總監杜奕瑾認為。
在微軟待了十年,負責微軟語音助理Cortana,杜奕瑾清楚認知,微軟、Google等大公司,不專門為十億美元以下、太小的垂直市場領域解決問題。利用大公司發展的平台,在特定領域解決適合的問題,這些都是台灣的機會。
「其實,AI多數問題都還沒被解決,體驗也沒有被定義,」他樂觀地說,大公司現在專注於建置AI平台,個別則期望與各領域合作,「AI技術普及,如同網路的普及,實際產品應用面大有『地方包圍中央』的機會。」這位大學時期就創立批踢踢實業坊(PTT)、被鄉民暱稱為「創世神」的軟體人分析,AI的基礎建設與雲端不是台灣小公司的戰場。但從平台到應用,還可以分為七層 ,每一層在個別領域都有軟體創業的空間——因為每個領域需要解決的問題都不同。
「關鍵是挑核心主題,定義AI化之後的體驗與價值,」他認為,台灣科技業只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夠快解決問題,就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進軍國際市場。
負責宏碁自建雲與智慧產品事業群的施宣輝,選定的領域則是「影片識別」。他認為,現在切入照片與語音辨識比較沒有優勢,但影片則大有可為。
(去年,宏碁併購了德國數位電子看板的領導企業Cittadino,是德國公共場所電子廣告看板市佔率最高的廠商。併購之後,新公司可以採用宏碁自建雲系統。未來,如果影片識別系統可以建立起來,廣告投放就可以更精準,這是宏碁新事業群AI研發的重點。
「增強式學習」的無限可能
自動化產業,變身工業5.0
人工智慧也給了新進者無限的機會。
44年歷史的所羅門,第二代掌門人董事長陳政隆這兩年最大的挑戰,就是所羅門的新事業。
一直是奇異(GE)燃氣發電機代理商,曾經是台灣最大的電子元件通路商。創辦人陳健三還投資過晶片設計、記憶體、封裝廠。
如今,他們踏入工業4.0市場,取得美國洛克威爾、丹麥人機協作機器人UR代理權,還針對機器手臂的缺點,運用人工智慧、開發出3D機械視覺模組,幫機器人裝上大腦與眼睛。這套視覺模組,是曾任外資分析師十年的陳政隆,一手打造出來,三十多人研發團隊所做。
傳統機械業多是寫電腦程式模擬動作,但所羅門利用3D視覺,「學習」對物件做完整的影像辨識、履歷及影像認知。即使物件亂擺或隨便移動,也可以即時偵測、抓取,讓盲眼俠的機器人手、腦、眼可以協調。
去年中,所羅門發表了全球第一台專利自動穿鞋帶機,引起市場注意。3D視覺搭配機器人,可被用在自動取放系統、快速掃描、量測、品檢、辨識、履歷等。
一個機械業後進者,花三年能開發出全球第一台穿鞋帶機,關鍵在於2014年開始,「增強式學習」有了重大突破,得以顛覆既有的自動化產業。
今年三月,雙月刊《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將「增強式學習」選為十大突破性科技。工業機器人的製造商,都在鑽研用增強式學習去訓練機器人,不再需要人工寫模擬程式,而是透過學習來學新的動作。
「開創了無法想像的可能性,」工業4.0大廠西門子內部刊物,去年四月以封面故事「全自動系統」表示,AI可將讓機器人的運用更普及。
「截至目前為止,工業4.0只做到互聯網+,加上人工智慧,精準度、效率、速度會更提升,可以提升到工業 5.0 ,」身兼友嘉實業集團技術長的羅仁權認為,他正協助傳統機械業評估融入AI技術,自己的實驗室已採用新方式訓練機器人。
一旦AI與自動化普及,「台灣硬體機器人產業最能受惠,」麥肯錫全球董事暨台北分公司總經理章錦華認為。在自動化大浪中,台灣最能受惠的還是硬體,因為擁有僅次於德國、日本、美國的完整機器人供應鏈。
管理財AI化
關鍵製程智慧化 推高競爭障礙
從半導體、軟體到工業4.0,台灣必須看準AI趨勢,推出產品。但看在清大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系講座教授簡禎富眼中,台灣更迫切需要的,是各行各業趕快用AI,把關鍵製程管理的know-how(訣竅)人工智慧化,維持競爭 優勢。簡禎富是一手協助台積電,打造大數據、AI以改善製程的推手。去年,他因此獲得行政院科技貢獻獎。
「IBM、Google這些平台大廠已經開始鎖定工業這一塊,2011年起開始申請相關專利,台灣這塊如果不做,未來就會沒飯吃,」他憂心地說。
從大數據到AI,台積電製造技術中心副處長牟忠一分享,目前,台積電無人晶圓運輸系統,每天開出8000台車、要停1500個站。六廠區軌道總計200公里,比台北捷運137公里還長,複雜度遠超過東京地鐵。工程師已不需像早期要進無塵室顧機台。台積電每天做8000個產品,6000多個機台均用AI偵錯,快速排除機台障礙。
「其實台積電一開始的資料也不多,」簡禎富回想當年。他大力鼓吹,不論是紡織、製鞋、個人電腦廠商的龍頭廠商,都應該從一些關鍵know-how開始,不要想一步做到工業4.0,先做工業3.5。他務實地建議,人工智慧中,比較成熟的決策支援、專家系統與大數據蒐集,企業可以先做。
「傳產有很多know-how的水很深,」國內知名的大數據專家、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昇瑋也採取行動。他正在籌組聯盟,計劃協助紡織、印刷電路板、農業等傳統產業的隱形冠軍,將關鍵製程人工智慧化。「因為台灣的命脈是中小企業,」他說。
陳昇偉以染整為例,調色有很多祕訣,過往老師傅將配方記錄在本子上。這些經驗數據經過整理後,可以建成一套知識系統。未來,當客戶要求染出某個顏色,透過光譜分析儀分析顏色,再運用人工智慧系統去調整參數,可以得出新配方。
「過往很多顯色流程要花很多天,沒辦法確定做不做得到,客戶就走了,」他解釋,透過AI可盡快確定訂單。
在接觸這些隱形冠軍的過程中,陳昇瑋發現,中小企業 非常歡迎AI與大數據的專家,只是苦無相關人才。
AI到底行不行?
最大關鍵:CEO決心與職場潛規則
徐宏民認為,不論做製程改善或研發AI相關產品,人才的確是台灣的瓶頸。「這考驗CEO的決心,」他直言。台灣培養出來的AI碩博士生,人才外流的比例很高。除了薪資,一位不願具名的AI學者直言,相對中國大陸,台灣AI發展慢,真正的問題是,很多想做AI的 人,不知道自己沒跟上最新進展。
常常與科技大老開會,這位學者發現,台灣科技界研發 產品,習慣先把產品規格開好,然後大家才去做。但AI研發必須一步步改善其精準度,有點像是做實驗,一步步排除問題,被市場接受了,就可以成為規格制定者。
「很多基礎技術在網路上都是開源資訊,關鍵在要有真實的數據去玩,非常動態地從頭到尾調整,來找到AI產品的被使用者喜愛的關鍵 點,」他直言,台灣也缺少有經驗的AI專案經理。
加上,台灣的環境長幼有序,年輕學者在台灣話語權很小。
「國際很多知名AI專家,都很年輕,」他舉例,剛被Google延攬 的史丹佛大學教授李飛飛,今年才41歲;曾幫百度建立1000人AI團隊的吳恩達,今年才44歲。
即使在美國、英國,目前產業界AI應用,仍必須大量 倚賴學界。徐宏民認為,台灣學界的制度仍不夠開放。
在AI領域,兩年前的技術可能早已過時。AI的研究主 戰場不是審核程序緩慢的期刊論文,而是最新、最競爭的頂尖國際會議,比的是誰能最早在網上,發布具有突破性的技術論文、甚至是程式碼。但迄今仍有不少學校,電機系、資訊系教授升等只看期刊論文,導致年輕教授的創意 被老制度扼殺。「台灣工程師普遍的數理能力很強,是可以重新訓練的,」做過不少產學合作案、協助產業界設立人工 智慧團隊的徐宏民觀察。
不論是製程改善、產品研發,簡禎富認為,企業一開始 沒有相關的人才沒有關係,但在產學研究的過程中,企業一定要派人協同作業,效果會最好。
「台灣在AI領域的發展太慢了,」幾乎是所有受訪者的一致共識。但與其抱怨,不如起而行動,AI是一門累積學習方有成果的科技,也是台灣不能錯過的新時代。
《天下雜誌》官網:
http://www.cw.com.tw/
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
會計學系暨研究所
財務金融學系暨研究所
國際企業學系暨研究所
資訊管理學系暨研究所
EMBA
GMBA
EiMBA
SEED
CA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