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EMBA20周年系列報導】取得知識,也獲得身心靈最大滿足
活動起日:2016-07-01 
發佈日期:2016-07-01 
瀏覽數:1472  2018-03-20 更新

 

人生不應該只有工作,學習也不應該只有課本知識,為了延續身心靈學習的全方位路線,臺大EMBA積極開辦體適能與其它特色選修課程,並開放學生成立多元社團,每個人來到這裡,豐富了大腦,也滿足了心靈。究竟學生們透過這些課程、管道有哪些獲得?特地邀請推動學生身心靈成長不遺餘力的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副教授黃崇興,與蘭博灣發展公司總經理李逸川、賽博集團法務長曾翠貞、首利實業業務行銷中心副總經理黃稟洲三位學生共同分享經驗與收穫,現場詼諧智慧之語不斷。
 
從工作與人生都得到新體驗與學習
 
曾翠貞:工作多年後,一定會遇到知識瓶頸,需要再學習才能進步,於是我動了重回校園讀EMBA的念頭,因為畢業於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我對母校有難以抹滅的情感,對臺大的教學品質也很有信心,當初真是非臺大EMBA不讀,很開心學校給了我重新學習的機會。
 
入學之前,我的目標很簡單,因為學法律,從事法律工作,但隨著職涯邁入第二階段,開始參與公司高階主管會議後,我發現自己只對法律問題有信心,其它部門的業務報告,我聆聽起來都不免有些吃力,才想要再進修跟財務、商學相關的專業知識,沒想到我得到的收獲遠超過預定目標。
 
李逸川:我考臺大EMBA考了2次,第二次才真正有機會進來就讀。畢業於大眾傳播科系,之後長期在零售服務業工作,坦白說,我一直覺得自己思考事情的角度太過單一,導致決策經常不夠有高度或深度,因此我想藉由這個師生背景多元的平台認識更多頂尖跨界人才,向大家學習。
 
經過EMBA2年的洗禮,真是大開眼界,瞭解不同產業的操作策略與邏輯,我的思考也增加了高度與深度,進行決策時,不僅能快速掌握思考核心,看事情也更徹底、通透。剛畢業時,我並非擔任企業最高主管,學習體會並不深,如今我作為企業最高主管,才著實感受到我的成長,現在我除了思考角度多元,也懂得事先預測許多營運狀況,並提前做好準備。
 
黃稟洲:臺大EMBA是很棒的學習、交流平台。不諱言,因為在工作與生活覺得有缺乏,我才重新回到校園學習,入學之前,我的期待值跟外部許多人的錯誤想像一樣,認為EMBA只是一個注重人脈、社交的課程,入學後才發現,臺大EMBA不僅提供扎實的知識學習,人與人的交流都很真誠,並不功利。
 
意想不到的是許多人在這裡交到後半輩子的好朋友,大家脫下西裝,走進教室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學習,不管彼此所在的產業大小、身份、位階,即使有社交機會,層級也是打穿、沒有隔閡的。在現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中,若不是透過臺大EMBA的平台,很難見到如此融合的場景,大家在這裡除了取得知識,更獲得心靈的滿足,這份滿足感是我們工作的一大原動力。
 
黃崇興:尊重差異是臺大EMBA的重要精神。無論你在工作領域上已經站到多高位置、擁有多大權力,來到這裡,人人只有一個身份,就是學生,身旁坐的人就是你的同學,彼此要尊重;心胸要開放。臺大EMBA是以為學生找同學;為臺大找校友的角度來挑選學生,希望學生之間能產生有價值的學習與經驗交流,這也是臺大EMBA能夠協助學生身心靈成長的關鍵策略。
 
 
體適能、特色課程、多元社團滋養身心靈茁壯
 
李逸川:有別於其它商業相關課程,「體適能與個人健康管理」是臺大EMBA的熱門課程,學生要先抽籤才有機會來選修,這門課提供了健康知識的學習,也讓我們懂得如何檢視自己的身體狀態,並自理,也就是當你覺得身體有異狀,你會知道該如何解決,甚至知道可以找哪位同學(醫生)。
 
以我而言,這堂課解決我多年的腰酸背痛問題,課堂上有許多實際操作機會,譬如教我們暖身、軟身,幫我們把平常用不到的肌肉、筋都拉開來。當中,我覺得最痛苦,也是最受用的授課內容是瑜珈,想想我們這些中年男子,個個都是一把老骨頭,過去根本沒有機會、也羞於去上瑜珈課,但在這裡可以自在的學習,對於調整身體姿態非常有幫助。
 
除了體適能,「文學與人生」課程也相當有趣,老師透過不同教案教導我們如何欣賞一篇文章或一本著作,角度涵蓋音樂、文學、易經、老子、莊子、中西方哲學與人文史地,這對於每天為了工作不停拼鬥的我們而言,不僅得到了沉澱身心靈的出口,也開啟了另一扇窗,讓我更懂得欣賞人生美好事物。
 
曾翠貞:我上過一門講授關於娛樂產業發展的選修課。這門課集結不同專業的師資共同授課,討論內涵包括本土的布袋戲,及國際性的流行音樂、藝術表演等,不同娛樂產業的發展沿革、現況與未來,並分析不同產業之間的競合態勢,讓我們學習到在保存文化同時,如何不過於商業化的善用資源,將文化產業發揚光大,這是很不同的思考邏輯與管理學習,我覺得收穫極大。
 
還記得那時上課時,老師會要求大家提早30分鐘到教室,請大家先安靜的坐下來聽一段古典音樂,譬如第9號交響曲,音樂聽完後,老師再介紹作曲者、樂曲背景等相關資訊,我本來就對欣賞藝術很有興趣,也學畫多年,但上完課後,讓我從“有興趣”變成“去研究”,收穫頗大。
 
坦白說,以前我接觸電影、文學、展覽時,只覺得是舒壓的方式,看過之後,不會特別思考,但經過EMBA課程訓練後,現在我看一場電影、讀一篇文學作品後會啟動思考,體會也變得更深層,這個過程會讓人得到一股心靈沉澱的能量,也影響我的邏輯思考,視野更廣。管理就是管人的事,而哲學本來就在解決問題,因此人文思考與管理絕對有可融合運用之處,上了這些課後,藝術欣賞不再只是我的生活調劑品,對工作亦產生幫助。
 
黃稟洲:體適能課程人人都想上,每個人上完課也都想推薦同學去上,這門課不僅改善我們的身體狀況,更給了我們正確的運動觀念與習慣,這是一輩子都受用的知識,也會影響人的一輩子。其實所有課程都是,我即時畢業了,還是會定期報名回來上課、研習,這裡真是終身學習的好平台。
 
除了各式特色課程,社團交流也是我們獲得身心靈成長的管道,臺大EMBA共有20多個社團,每個社團都是學生針對某個共同興趣自發性召集,同學彼此之間交流經驗、感受,那樣的單純是許多人從大學畢業就很少得到的心靈滿足,社團當中可以認識跨屆、跨界的同學,分享彼此的工作與生活,互相提點、打氣,培養興趣同時,心靈也得到了快樂。
 
在社團能一呼百諾也令人覺得很有成就。我是攝影社成員,社員常常相約到國內外景點拍照、旅遊,大家都不是專業攝影,卻有跟面對工作同樣的專業精神,請老師教課,定期拍照,以求精進技術。去年底我個人想替家扶中心的弱勢家庭拍全家福,並錶框送給這些家庭,結果要拍300個家庭,不是我一人可為,後來我在社團召幕自願者,不到一天時間,人力、資金全到位,讓人見識臺大EMBA學生的高效率,也足見大家都很願意共享資源,再透過組織回饋社會,很多人的心靈因此得到極大的滿足感。
 
黃崇興:臺大EMBA不管面對特色或一般課程都要求規範,我們設計任何一門課程的出發點,都是要讓不懂的人懂,要讓自以為懂的人謙虛,透過老師有系統性的帶領學生認識各種知識,把學生從0變成0.1都是一種進步。當然,我也期待每個人都能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所有專業都是專業,學生要知其不足,心胸更要開放,學習才會真正產生效果。
 
面對社團經營,臺大EMBA只是協助學生建立交流平台,為維持平台單純性,校方不會參與其中,舉凡成立宗旨、目標、制度等,全都由學生自己評估動機、興趣與能力所為。但校方為保護平台運作,不斷強調尊重差異、不違背社會倫理等經營原則,期望將所有功利元素屏除在社團之外。常常聽到學生跟我分享他們從社團得到的體會與快樂,這是在課堂上永遠學不來。
 
 
情感交流幫助身心靈成長
 
黃稟洲:在臺大EMBA,知識學習當然是第一要務。但許多人得到的收穫絕對不只是知識供給,也實質感受到人生還有其它可為之事,不應該只侷限在原有的工作專業上,眼光寬一點、遠一點,會發現原來自己還有夢想。譬如攝影社去年辦了攝影展,共有65件作品參展,今年預計會有上百件。弦樂社、合唱團、熱舞社也都會定期表演,人人都卯足全力練習,連表演場地布置也絲毫不馬虎,簡單而隆重,獲得許多好評。
 
同時,師生、同學之間真誠的情感交流也是臺大EMBA的一大價值。透過參與不同的活動、比賽,我們可以發現原來許多在社會上有權力、地位的人,仍然非常願意彎下腰、捲起褲管去幫助別人,並貢獻所有、所學,這是很美好的感受,也讓我重新思索人生的價值與目標。
 
曾翠貞:我是認真的學生,上了很多課,對我而言,臺大EMBA最美的風景,也是令我覺得收穫最多、印象最深刻的,卻是臺大EMBA的「人」,這裡的師生都是各行各業的翹楚,值得學習,但這一個個在外人眼中的模範,來到這裡卻完全拋開身份,願意主動與人互動,提供協助,我認為這種交流不能只用經營人脈來形容,這是更緊密的感覺。臺大EMBA師生待人處世的溫度與文化底蘊真是不一樣。
 
除了人,臺大EMBA也改變我的人生思維,就讀臺大EMBA之前,我的人生只有兩個點,一個是公司,一個家裡,每天太陽還沒有出來,我就出門工作,太陽下山了,我才邁出辦公室,白天美麗的風景少有機會欣賞到。以前也不覺得不好,但就讀之後,把我的觸角打開了,我發現許多有趣的人事物,驚覺人生不該只有工作,仍要追求生活平衡,於是我開始積極參與活動,獲得極大的心靈滿足,再走進辦公室時,覺得能量十足。
 
李逸川:我從事服務業出身,我也樂於服務,到了臺大EMBA還是如此,我是班上的便當長,每次上課要負責幫大家訂便當,寒流時,也幫大家訂過麻油雞湯,同學都很喜歡我訂的便當,我覺得很有成就感,也收穫很多。因為服務,我很自然跟其它人多了許多互動機會,跟他們經驗交流、學習,這是服務貢獻後,得到的另類收穫。
 
在臺大EMBA,人與人的交流就像家人一般,EMBA像一個大家族,每一屆是一個大家庭,裡頭還有許多小家庭,大家流著共同的血緣,彼此扶持。更令人感動是這份情誼會延續到畢業後,甚至跨海去,我們到上海、北京出差,都一定找得到同學或學長姐、學弟妹,雖然不一定碰面,但互相打招呼,你便會覺得有家人在這裡,有種安心、不孤單的感覺,點點滴滴都讓人真實感受到臺大EMBA這個平台產生了許多遠乎你我想像的價值。
 
黃崇興:這個平台很有趣,讓許多人做了許多不曾做過的事。可以想像嗎?為了幫同學參加的壘球比賽加油,10幾個女性高階主管穿著啦啦隊服在舞台上熱歌勁舞。或者10幾個家庭為了聚會,每年定期舉辦米其林廚藝大賽,有隊伍還每年將古文詩詞涵意入菜,辦出豪華宴席,這都是EMBA學生自發性的活動,他們透過交流,彼此激盪出創意花火,也互相鼓勵勇於嘗新、挑戰,由此可見,這個學程豐富了大家的腦袋,更滿足了大家的身心靈。
 
 
BOX:黃崇興談身心靈成長
 
在企業中,若要談企業文化、公司內涵,個人修養,企業管理者就必須對人文有所理解。舉例來看,臺灣高科技產業推動了社會進步,但大多數科技人對“什麼是科學”並不了解,況且不在高科技產業工作的經理人。為了幫助學生獲得更深層的學習,我第三次擔任EMBA執行長時,分別與文學院、理學院合作,開設了兩次「文化與人生」、「科學與人生」課程,邀請不同專業的師資,分別講授文學、哲學、四書五經、音樂及基礎物理等內容。
 
這些課程設計只是給予學生啟蒙,期望增加、改變學生看事情的角度,譬如我們常常講奈米,但什麼是奈米?如何生成?有何作用?透過「科學與人生」的課程學習,物理系教授教會幫學生解答這些疑惑,讓學生對奈米有基本的認識,之後學生再也不會把這個名詞只當成口頭禪,當他們再碰到這兩個字時,會知道如何思考與應用。
 
而「體適能與個人健康」課程非常受歡迎,當初是鑑於許多管理學院老師體能狀態都不好,於是在95級學生孫維仁(現為臺大醫院麻醉科主任)建議下,與臺大醫院及臺大體育室合作,在EMBA開設體適能課程(當時改由臺大資訊管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陳鴻基擔任執行長,兩人一起推動),招收EMBA學生及老師共同上課。
 
體適能課程結合醫學與運動學專業,有系統地教導學生關於健康的知識,以及如何健康運動,避免運動傷害,當中,課程第一節及最後一節都會進行體能測驗,透過為期18週的訓練,學生們可以清楚得知自己健康改善狀況,因此受到極大歡迎,一年至少須開5班才能滿足學生需求。體適能課程之後也衍生出門外社,以及參加戈壁、三鐵等挑戰賽事。
 
除了制式、有學分的課程,為了延續身心靈學習的全方位路線,101級學生會倡議主辦百川講堂,不只辦純管理性講座,還運用學生會成員的人脈及資源,邀請不同領域的人士來演講,擴展學生視野,如江河之納百川,讓所有經驗、知識都能夠匯入台大EMBA,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講座開辦後,曾邀請前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分享「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設置意義與營運方式」;知名建築師姚仁喜則以「一窺堂奧」為題,講述現代建築的空間與人文語彙,內容極為豐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