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臺大管院個案論壇 【個案課堂】許留山:老字號的新未來
5月12日臺大管理學院舉辦個案論壇,一共分為四個場次,個案以大中華區為出發,含括傳產與新興事業,希望透過實務案例分享帶給企業經理人不同的經營之道 !
 

郭佳瑋 教授
臺大工商管理學系副教授、管理學院個案研究與推廣中心副執行長

討論個案:許留山:老字號的新未來
個案說明:涼茶鋪起家的家族企業許留山,歷經私募基金接手營運再到餐飲集團的購併,如何在激烈餐飲市場競爭中勝出•••

郭佳瑋教授帶領的個案討論主題是香港知名的甜品品牌「許留山」,探討這家老字號甜品店歷經兩次經營權的變動,未來將如何轉型、如何持續擴張,而未來嶄新的方向又在何處。

從學員們自身的體驗出發,對許留山的印象不外乎是一家連鎖的高檔冰果店,氣氛傳統,代表著香港市民的生活。對臺灣人的口味而言太過甜膩,而從香港擴張後的許留山,帶給消費者們的感覺也與在香港有很大的差別。

老字號冰果店的歷史發展
許留山於1960年在香港發跡,從涼茶鋪起家,經過不斷的推陳出新,在接掌的第二代手中,轉變為大受歡迎的港式鮮果甜品店,尤其靠著招牌商品芒果西米撈,帶領許留山躍居成為香港人氣名店。

但在擴展速度不如預期,並且海外市場太過競爭的情勢下,許留山在2007年被馬來西亞基金Narvis Capital收歸旗下,由大馬華僑周志靈接手經營管理。2016年,許留山再次易主,由北京黃記煌收購,而這樣兩個主攻不同產品的品牌,一個主打特色甜品,一個主攻正餐市場,在往後合併過後能否發揮1+1>2的綜效,著實令人感到好奇。

典型企業成功發展要點
許留山在90年代大舉成功擴展,在香港甜品中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列舉其成功的因素以及順序,首要選擇利基市場的產品,透過企業良好的領導管理人才帶領品牌創造差異化,逐漸成功打響品牌知名度的同時,使之擴張壯大,而這些也需透過財務面的評估配合。此外,區域加盟的體系使得許留山找到對的經營管理人才時,就能快速展店。在周志靈的帶領下,供應鏈的高效率也成為許留山的一大優勢。

2007年馬來西亞基金Narvis Capital收購許留山後的經營情況
許留山傳承第二代後,在管理出現問題且各方利益喬不攏的情況下賣給大馬私募基金。在專業經理人周志靈的帶領下,許留山逐漸改善中央廚房的生產流程,達到產品標準化,並成功壓低生產成本。先後進軍中國大陸與馬來西亞市場,使得連鎖事業遍地開花。

而歸根究底為什麼選擇馬來西亞作為海外擴張的重點市場呢?推斷其一是因為由馬來西亞基金收購,再者因為馬來西亞多種族人口組成的原因使其對多元文化接受度高,若能在馬來西亞成功打下江山,那麼進入其他市場也不是問題;另一重要因素是馬來西亞的勞工費用低,可以壓低生產成本。

許留山經營狀況分析
從財務面分析許留山的經營狀況,客單價20-25元(港幣),雖在不同地區的價錢略有不同,其平均毛利率75%,高於其他一般餐廳。但租金占比25~37%,相較其他一般餐飲區店鋪占比10%有過高的現象,可能代表營業額不足、拉高租金成本佔比。

原物料部分來自菲律賓的多個供應商,由於菲律賓四季盛產芒果,提供穩定的原物料來源。但在供應鏈的效率卻存在很大的問題,許留山在成都、武漢、北京、上海以及深圳五個地點皆設有中央廚房,然而許多點的產能利用率,卻只有20%,顯示展店速度不夠而侵蝕獲利。

在加盟模式方面,許留山在馬來西亞基金的經營下為維持輕資產,且欲待許留山價值提高後再售出,因此選擇以區域加盟的方式經營。區域加盟的方式在適切的情況下,被授權者有足夠的自主性,對當地市場也最為了解,因此能夠自由依照當地喜好來調整商品。這使得許留山不需承擔新市場開發的成本與風險,也不用將大量的財務資源投入到不熟悉的市場。

然而開放加盟也並非百利而無一害,許留山對於授權的產品製造和行銷無法進行嚴密的控制,也無法享有經驗曲線所帶來的利益,即便使用中央廚房、也僅能盡量達成產品標準化,在面對消費者時則無法完全掌控。

許留山出售給黃記煌 能否發揮綜效
黃記煌招牌「黃記煌三汁燜鍋」憑藉其創新獨家的烹調方式引領中餐領域時尚浪潮,目前經營店面已達六百多家。如同鼎泰豐與瓦城,黃記煌將繁複步驟的中式餐點標準化,在各地的店都可以複製,使其得以快速擴展。然而值得探討的是,一家經營中式正餐的品牌,為何收購甜品老字號的許留山,是為了讓黃記煌擴張產品線、走向多品牌嗎?如此可以發揮1+1>2的綜效嗎?而許留山會不會就此淪為黃記煌餐點的附品呢?

新摩爾定律與保齡球理論(Bowling Alley Market Development)
郭佳瑋副教授嘗試透過矽谷教父-- Geofferey Moore的理論來解釋黃記煌收購許留山的意圖。Moore指出,企業一開始將自己的目標客群訂定在某一特定的消費群,專心經營開發其產品,然後待成長茁壯後,企業會面臨抉擇下一步該往哪個方向走。Moore在其理論提到了三種不同動物,一開始的企業就如同猴子(monkey),而在市場擴張的過程當中,會逐漸經由黑猩猩(chimpanzee)而後成長為一隻大猩猩(gorilla)。

而這樣的企業成長主要有兩大走向,一是走向規模(scale),也就是量的提升,指企業用同樣的產品去拓展不同的客群;;二是走向範圍(scope),開發產品的多樣性,指針對同一群消費族群、開發不同的產品。

例如NIKE一開始以長距離訓練的慢跑鞋起家,而後將產品線擴展到衣服以及各式球類運動(如籃球、足球)的專用鞋,以符合各式客層的需求,這就是走向範圍方向的鮮明的例子。又例如王品集團,其陶板屋、舒果、石二鍋等旗下多品牌瞄準不同喜好的消費者,透過多面向的產品來擴展其餐飲市場。再者,同樣的牛排也有王品台塑牛排及西堤牛排,可說是範圍和規模兼具的市場發展策略。

從黃記煌收購許留山的例子,我們可以從整個集團,意即黃記煌加上許留山的角度去思考,掌握地域上的互補性,北方火鍋品牌加上南方老字號甜品的經營策略如何調整,以達到品牌多樣化的綜效。



圖:郭佳瑋副教授嘗試透過矽谷教父-- Geofferey Moore的新摩爾定律來解釋黃記煌收購許留山的意圖。


圖:學員們發言踴躍


圖:郭佳瑋教授與EMBA學員們生動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