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今周刊1366期》馬斯克的魔鬼算盤
【圖文來源】《今周刊》1366期
【撰文】侯良儒
【研究員】朱偉銓、馬揚異

【圖片來源】圖片取自 Pixabay
 

一場最狠價格戰背後,你該重新認識的狂人企業家…
馬斯克的魔鬼算盤

如果成功的前提,是必須從風險的高崖縱身一躍,你願意嗎?
今年初,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
用一場不惜得罪全球「特粉」的降價行動,
為自家公司槓桿了9兆新台幣的市值,他的狂人之舉,
背後的盤算是什麼?他真的能贏家全拿嗎?


二○二三年,全球最褒貶兩極、擁護者與唱衰者最壁壘分明的企業,必然就是電動車龍頭廠特斯拉(Tesla)。

一月上旬,特斯拉旗下最熱銷兩大車款:Model 3與Model Y,先後在中國、歐美、日韓等市場啟動大降價。以長程版的Model Y為例,美國消費者只要晚一天買車,就可以拿到便宜近兩成的價格,省下新台幣三十多萬元,而台灣市場也在一個月後,加入這波降價潮。


產品大降價  公司市值逆勢暴增
失去顧客信任  馬斯克無所謂


「之前買的虧大了!」「老車主被當盤子(台語「盼仔」的諧音,意指「凱子」)!」「韭菜割起來!」這些聲音,在台灣的車主間此起彼落;在中國,甚至有車主相約「維權」,跑到門市高喊退錢;在美國,則有消費者發起連署,企圖向該車廠追討折扣。

然而,一片罵聲中,特斯拉在去年重摔的資本市場,竟出現驚人翻轉。

總計今年初至二月中旬,該公司在短短一個半月內,股價從最低點的一○八美元,一路翻漲到二○八美元,帶動市值暴增逾三千億美元(約近九兆元新台幣);反觀去年一整年,它股價、市值雙雙蒸發近七成,該公司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也因此交出坐了兩年的世界首富寶座。

「這就是馬斯克,他就是這麼狂、這麼跳tone!」○九年起就是特斯拉供應商的和大工業董事長沈國榮,在第一時間對我們表達客戶大降價的觀感。

「面對消費者的不滿,特斯拉顯然不屑一顧⋯⋯,」去年出版《權力遊戲:馬斯克與特斯拉的世紀豪賭》的美國財經作家希金斯(Tim Higgins),也在與本刊的越洋訪談裡指出,「因為他追求的,是一個更大的目標。」


既是英雄也是惡棍
賭徒作風吸引大量支持者與批判者

在超過一個小時的訪談中,「賭」,是希金斯最常用來描繪馬斯克風格的關鍵字。為了贏得一把重要勝利,他往往不惜以惹人非議的手段為賭注,「對於不同的當事人來說,在任何一天裡,他可能被同時看作是英雄與惡棍。」

一個「意外大降價」的策略,確實有如馬斯克擺出的全新賭局,引來華爾街的投機者們瘋狂下注。今年至一月底,特斯拉股票選擇權的日均交易量超過三百萬筆,這是一年前的一倍以上,也遠超過美股任何一檔個股,《華爾街日報》對此評論:「特斯拉正吸引著同樣大量的支持者和批判者,一方押注極端上漲,另一方則認定股價終將暴跌。」

在這場極具張力的新賭局,馬斯克將再次成為擊敗空頭的英雄?又或是看衰他的放空者將勝出?無論是特斯拉的車主、投資者,乃至於力挺特斯拉的供應商,此刻,都是重新搞懂馬斯克「魔鬼算盤」的時候了。

先回到撼動全球車市的大降價策略,在不惜引發車主抱怨的決策背後,馬斯克想要「賭贏」的目標,「就是電動車市場的霸主地位!」同為特斯拉供應商的貿聯總經理鄧劍華,道出馬斯克最底層的盤算;而早在十三年前就見過這位真人版鋼鐵人的沈國榮,則進一步補充,「他想要的,是拿回市占率,還有市場的話語權。」


完美詮釋彈性定價理論
催出需求  又能打擊仍賠錢的對手

想像你眼前有一座翹翹板:一邊,是僅僅提早幾天買車,就要多掏出三十萬元的消費者;另一邊,是特斯拉不斷被蠶食的市占率,從早期的五成、近年的二成五、再到去年僅剩一成五,這些分食者的臉孔,是中國的比亞迪、美國的福特、歐洲的福斯。
這次,馬斯克決定一腳踩向後者。

這個策略,截至目前也確實奏效。

德意志銀行近日指出,受降價帶動需求,原本去年底減產的特斯拉上海廠,今年一月出口量較去年同期大增一九○%;美國首季Model Y存量,則在一個月內銷售一空;沈國榮更在受訪到一半,就接到客戶追加訂單的電話。

銷量回升、股價強彈,還只是第一層效應。馬斯克算計的,還有祭出龍頭廠「獨享」的定價話語權,將之揮舞成一道武器,破壞追趕者的節奏。

「目前每家車廠的電動車,都是跟著特斯拉在定價。」集邦科技分析師陳虹燕說,這些業者的電動車,多是主打比特斯拉「便宜幾千美元」做定價,以吸引消費者買車,「但,當特斯拉降價後,這些競爭者的吸引力就會下降,也必須被迫降價,而偏偏,現在靠電動車賺錢的車廠,還非常少。」

過去,降價這招,往往被品牌業者們視為非到最後關頭不用的「血滴子」,因為一旦操作不當,經常會適得其反,引發消費者「等愈久價愈低」的預期,需求不增反降,連帶讓機構法人調降賣股,最終侵蝕公司市值。

但,馬斯克卻用降價,一手催出需求,一手打擊仍在賠錢的對手。「馬斯克這次把經濟學的彈性定價理論,做出了一個完美詮釋。」東海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EMBA教授王凱立說,外人會認為他不按牌理出牌,「可是他就是知道,『按牌理出牌』不能解決問題,仔細看你就會發現,他其實全部算過了。」

那麼,他失去的呢?

「它受傷的,不是毛利率,而是消費者的信任。」車業觀察家、U-Car網站創辦人陳鵬旭分析,「事實上,隨著產量擴大、單位成本下降,特斯拉的毛利率不見得低多少,倒是那些第一批買車的車主,它比較交代不過去。」

資本市場裡,也不少人抨擊它。美國銀行分析師 John Murphy就說,降價是愚蠢的,只會蠶食公司獲利能力;《巴倫周刊》最近甚至報導,建議投資者做一些獲利了結,「因為特斯拉是一檔波動性非常高的股票。」

這一回,消費者信任感的扣分與股市分析師的負面評價,日後對特斯拉的衝擊是否會超過馬斯克的盤算?答案仍待釐清,但觀察他多年的希金斯認為,「他就是一個大冒險家(a huge risk taker)!」而每次以小博大的出手,都是經過縝密盤算。像特斯拉獨樹一格、能讓消費者上網買車的服務,就是一例。


推翻體制獲利豐  出險招躲過危機
不甩經銷商、對股東玩「吹牛」 

長久以來,美國汽車品牌都是仰賴第三方的經銷商通路賣車,不少州政府甚至立法,保障該州經銷商的賣車權,但,馬斯克早在十多年前,就決定推翻這個體制。

他曾在特斯拉加州總部,對著經銷商協會的說客大吼,「我要花十億美元推翻美國的經銷商特許法!」他盤算的是,只要特斯拉跳過經銷商體系,直接向消費者賣車,公司就不用向這些業者分潤,進而吃下最多利潤,這額外帶來的好處還有,它將能完全用「成本」定價。

「一般車廠在定價時,要考量的不只成本,還有經銷商利潤、行銷費用、對手價格,牽一髮動全身,價格也比較沒彈性。」陳鵬旭指出,這些變數,特斯拉統統沒有,「它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用成本做彈性定價的車廠。」

後來證明了,消費者接受這種直接銷售的買車模式,特斯拉的毛利率,也在去年來到二六%,成為全球毛利率最高的車廠。豐厚的利潤,更讓它在去年第三季單季淨利的絕對金額,超過油車「一哥」豐田,僅次於賓士。

只是,與此同時,它也惹來麻煩。包括麻州、紐約州、紐澤西州的汽車經銷商,都曾發動訴訟、限制其直接賣車;一度,它在德州的專賣店只能是「陳列室」,想買車的消費者,須由其他州的特斯拉銷售人員聯繫之,來協助其下訂。

這場「賭局」中,他成了特斯拉股東們的英雄,也成了經銷商眼裡的惡棍。而在特斯拉第一次財務危機的二○○八年,馬斯克則透過一計險招,讓早期力挺他的大股東一度置身於高度風險中。

○八年底,特斯拉的現金只剩下三周可周轉,為了讓公司活下去,馬斯克賣出他的另一家公司——太陽能城(SolarCity)部分股票,甚至在爭議中不惜動用特斯拉第一台量產車Roadster事先向車主收的訂金。然而,錢還是不夠,他必須回到董事會,說服大股東增資。

但,大股東之一的VPCP創投公司明確表態反對增資,當時,這家創投被認為想藉此逼馬斯克交出執行長大位。馬斯克,既要力保控制權,又要從大股東的口袋裡順利掏錢,能怎麼辦?

他玩起了一場類似「梭哈」的賭局。首先,他將這輪融資計畫從「股權融資」改為「債務融資」,因為依據特斯拉的股東條款,VPCP無權干涉債務融資。下一個問題是,他如何說服各方金主願意借錢給一家瀕臨破產的公司,在這部分,馬斯克向大股東們挑明著講,他已經向自己的另一家公司SpaceX借了二○○○萬美元,如果沒有人想參與融資、成為特斯拉的債權人,那他會再去借錢,一個人吃下所有債權,成為這筆融資案的唯一受益者。

「有了稀有性,很自然就會強化投資者的貪欲,並引來更多興趣。」一名當年投資者向馬斯克傳記作者范思回憶。

險招奏效,○八年的聖誕夜,他以個人身分投入二○○○萬美元後,股東也跟著投入二○○○萬美元,特斯拉躲過倒閉危機。


高賣低買  淨賺百億美元
特斯拉EPS稀釋  一般投資人虧大了


經銷商、大股東之外,他過去兩年的大賣特斯拉股票動作,某種程度,也讓馬斯克在資本市場裡有了一些負評與爭議。

起先,他對外透露的賣股動機,是要償還稅款。二一年十一月,他甚至在推特要網友投票,「支持我出售一○%的特斯拉股票嗎?」後來,有超過六成網友支持他賣股,說自己願賭服輸的他,在當年最後兩個月,同時也是特斯拉股價處於歷史高點之際,分批出售共一五七一萬股(後來經股票一拆三後為四七一一萬股)。

到了二二年,他因為要收購推特,又再售出一億股的股票籌資。美國證券交易協會資料顯示,總計過去兩年,他賣了近一.五億股,變現了三九三.六億美元的現金。然而,他對特斯拉的股權,其實只減少不到三個百分點。

因為,他在二一年售股的同時,反手用特斯拉提供的認股選擇權,以每股六.二四美元取得約二三○○萬股(後來股票經一拆三後,膨脹至六八五六萬股);也就是說,單就二一年來看,當年他進帳的股票,比賣出去的還多,而且以他賣股時,公司股價都超過一千美元計算,「我們該說他賺大了!」會計師余文彬說。

他指出,儘管馬斯克在二一年對外表示自己繳了一一○億美元的稅,但若回推他執行選擇權認股的成本,「以每股內含價值九九三.七六元價差計算,獲利高達二二九億美元,繳納一一○億美元稅金後,還是淨賺一一九億美元。」

更遑論,這一來一往期間,特斯拉的對外流通股數也增加了,導致每股盈餘(EPS)被稀釋,「對一般投資人也就虧大了。」余文彬指說。


善用社群媒體圈鐵粉
「這讓他成為世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在資本市場翻雲覆雨的對象,除了自家公司特斯拉的股票,還包括了虛擬貨幣「狗狗幣」。約莫自二○年底以來,馬斯克屢屢在推特發文、對狗狗幣不吝按讚,這個現象甚至引起德國區塊鏈研究學者安特(L. Ante)進行實證,而根據他將馬斯克四十七則推特推文,與狗狗幣價格之間的相關性做分析,確認「馬斯克的推文對狗狗幣報價具有實質影響力」。

雖然對狗狗幣價格的撩撥看似無關馬斯克的個人利益,卻是他善用社群軟體發揮影響力的最佳寫照。希金斯指出,「長久以來,推特是他建立個人影響力、公司品牌力與粉絲的工具之一,在很多人心目中,推特、馬斯克、特斯拉,就像同一個實體,很難把它們分開。⋯⋯世上沒有多少公司的執行長會像他那樣使用社交媒體,這幫助他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從這些例子看得出來,他的狂,並非恣意妄為,背後往往包裹了計算,如同希金斯所言,「很多人對馬斯克都有非黑即白的判斷,但⋯⋯他經常處於灰色地帶。」像特斯拉第二次的財務危機,他就是雙邊押寶,遊走在黑白之間。


不計榮辱、遊走灰色地帶
非一般企業主  本質上是創業家

一三年,特斯拉的資金再度僅剩數周,原因是其第二款量產車Model S的價格,從最初的五萬美元漲到十萬美元,引發消費者的退訂潮。為了挽救需求,馬斯克發動所有部門的員工,包括人資部、財務部、工程部、設計部,所有人都必須拿起電話撥給潛在客戶,說服對方買車。

與此同時,馬斯克買了另一個保險。他聯絡自己的好友、Google共同創辦人佩吉,據傳雙方談妥以六十億美元,讓Google收購特斯拉,而他開出的條件,是收購方要再額外出資五十億美元為工廠擴產,並且他本人要繼續經營這家公司八年。

他的態度是,只要能讓特斯拉活下去,並且還是由他主掌經營權,直到公司重新上軌道、推出平價電動車Model 3,他願意放棄所有權。

那次故事的結局,是他組建的銷售大軍,後來單季催出了五○○○輛車的訂單,加上出售碳排積分進帳了六八○○萬美元,帶動特斯拉交出史上第一張單季獲利的財報,現金水位因此上升,再次度過財務危機,也無須被Google收購。

即使面對公司可能倒閉、消費者撻伐、甚至經營權喪失的風險,馬斯克看到的是背後的機會。當確認自己想要得到的,他將不計代價、榮辱,無畏成功機率不到一成,都要達成目的。

元智大學管理才能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相勳提醒,特斯拉儘管今年邁入成立第二十年,但這家企業,仍是一家處於快速成長期的新創公司,因此看待馬斯克,也不該用一般大企業的領導人思考之,而要將他視為新創的創業家。「面對機會與風險,創業家往往看的是機會,他不會一直想著可能會失敗,而是會去思考『如何實現那個機會』。他對機會,是會感到興奮的。」吳相勳說。


複製蘋果那一套  特斯拉訂單不甜
老台廠不單押  分散風險路更寬


釐清他的「算盤」與特斯拉所處的階段,對台灣其實很重要。因為,目前許多業者,都把下一波成長的寄託放到馬斯克身上,像鴻海及電子五哥的和碩、廣達等,都正在美國為特斯拉建新廠。

這些電子業者當中,許多是近年才躋身其供應鏈,它們對於特斯拉的想像是,希望藉這家車廠的翅膀搶食電動車商機,如同當年搭著蘋果iPhone的順風車,連吃十五年的智慧型手機訂單。

不過,有不少老牌的特斯拉供應商正在減少對它的依賴,原因就是該新創車廠進入後期的擴張期,訂單已經不甜、不好吃了。

「特斯拉對成本抓非常緊,控制得非常深。」一名台灣特斯拉零件商透露,每年特斯拉都會派出一支採購團隊,到工廠駐廠一個月,「那些人喔,每天就是拿著一只碼表,去算你每座工站、每個工人,在生產某個製程的時間,然後要你交出每一個材料的進貨金額,最後算出一個『他們認為合理的利潤』給你。」

這幾乎是複製蘋果的供應鏈管理,尤其在特斯拉Model 3與Model Y陸續上市,加上中國上海廠、德國柏林廠、美國德州廠開張後,情況更加劇。

以和大為例,過去,它供應的減速器,是獨家裝載在特斯拉前三種量產車Roadster、Model S、Model X;而現在,與它同時交貨給Model 3與Model Y歐美產線的減速器業者已達四家,「甚至,特斯拉還會拿雙環(中國減速器商)的價格,來砍和大的價!」一名台灣的汽車零件業總經理指出。

又如富田電機為特斯拉生產的馬達,如同和大,它過去也是獨家供應商;現在隨著客戶的車款變多、產能放大,據法人機構調查,目前至少有四家馬達業者同時為特斯拉生產該項零組件。

「現在特斯拉的量起來了,而且價格比較低的Model 3與Model Y占比愈來愈高,它的毛利率會下降,這時候一定會反過來壓供應商的價格。」另一名特斯拉供應商向我們坦言,「所以我們也要分散風險,不能全部押在它身上呀!」

因此,像富田在為特斯拉代工的同時,也正在幫日本車廠馬自達(Mazda),生產動力總成系統,雙方還將合資建廠;和大也為美國與中國的電動車廠,生產它拿手的減速器;另一家老牌的特斯拉供應商世德工業,近年也在刻意壓抑對這位大客戶的接單量,並擴大在傳統車廠的業務量。

電動車與手機,在產業本質的最大差異在於,手機產業走到後期,前五大品牌扣除供應鏈封閉的韓商三星,僅剩蘋果一家美國品牌,其餘都是中國品牌,由於這些對岸品牌使用的多是紅色供應鏈,導致台商只能靠「一顆蘋果救台灣」。

電動車卻不然。目前,該產業已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儘管特斯拉還是龍頭,但像福特、通用、福斯、斯泰蘭蒂斯、豐田等歐美日車廠,都在快馬加鞭造電動車。也許,相較定於一尊,把眼光放在更寬廣的藍海,台灣未來的路,也會更加開闊。

▃▃▃▃▃▃▃▃▃▃▃▃▃▃▃▃▃▃


他信奉的第一性原理  大學同窗親解  

馬斯克「熱中挑戰不可能」的狂,其實許多是源自他的「第一性原理」,這個最早由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的思考框架,是如何形塑他的商業決策?他的大學同學、曾是特斯拉副總裁的任宇翔,曾在去年一次訪談中做出詮釋與舉例。

他透露,在特斯拉內部,第一性原理是被所有人認可,而且貫徹到每一天的工作裡。該思惟重視的是追根究柢的邏輯推理,任何事都必須去探究其本質,而不是倚靠經驗法則。

以特斯拉在美國加州佛利蒙特的工廠為例,當初這座從豐田手中承接的工廠,過去的年產能最高達50萬輛,但他說,馬斯克並不會認為這座工廠的產能極限就是50萬輛,因為過去豐田的經驗,不代表是現在特斯拉的經驗。

馬斯克會從源頭思考:這座廠的面積多大?造一輛車的空間需要多少、可配置多少產線?一輛車需要多少原物料、一天能取得多少?能找到多少工人?透過層層推理與計算,任宇翔說,這座廠最大產能,其實遠超過50萬輛,「他常講一句話,『物理原理是唯一需要考量的事,除此之外,其他事情都沒那麼重要』。」                     (侯良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