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3-09-15
瀏覽數:1565 2023-09-15 更新
八月的最後一天也新學期是即將開學的前夕,臺大管理學院在冠德講堂舉行了一場精采的商管教學經驗分享會。來自全台北中南各大專院校熱心商管教育的學習與發展的商學教授、學術先進以及未來教育新血博士生共同聆聽管院四位優秀教學教師傾囊相授的經驗分享。主持人臺大工商管理學學系教授暨管理學院個案研究及推廣中心主任郭佳瑋老師表示,商管老師如何使用ChatGPT在商管教育上是一項挑戰,同樣地在職專班的教學對於大學與研究所老師也讓裹足不前,所以此次分享會有兩大主軸-「生成式AI的出現對商管教育的影響與應用」與「在職專班教育的發展與量化教學的挑戰」。 第一場由臺大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PMBA 學程主任暨資教務處數位學習中心副主任孔令傑老師,針對AI科技與商管教育主講並分享「ChatGPT和大型語言模式的能與不能」。一開始,孔老師帶大家認識ChatGPT的原理,因為專門處理自然語言,這個生成式(AI Generative)不以判別為目的,而是生成「大型語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LLM) 的工具會說「人話」,但是所生成的結果有一定的隨機性,孔老師以其一貫幽默地方式為與會者以其名字縮寫「lckung」的網頁展示出ChatGPT生成「龔立成教授」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內容。然而,目前還無法依據生成的方式與模式來偵測作業是否為ChaGPT生成,所以孔老師特別提醒現場的教師「不要」以使用ChatGPT為理由扣學生分數。孔老師進一步分享了ChatGPT適合與不適合使用的場景,ChatGPT適合用來回答有正確答案、事實型的問題,如問知識、算數學、寫程式是不適合的;適合使用的場景以沒有標準答案、觀點型的問題,如做事情的步驟、分析事情的角度、事物發生的可能原因;或是用來做摘要、擴寫、改寫、潤飾、挑錯的文字生成,如說故事、寫文案、心得的文字創作都是適合的場景。 關於教學現場因應ChatGPT做出的改變,身為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禁止」和「鼓勵」使用的不同場景。孔老師與台大最近發布「台大針對生成式AI工具之教學因應措施」的立場相同,他認為ChatGPT將是教學優化的契機,所以建議未來教學的大方向應該是鼓勵而非禁止使用。孔老師並以自己開設的台大千人大班制示範課程「商管程式設計」、「作業研究」以及「平臺策略與數位經營」作為例子,這幾堂都是台大最熱門的課程,孔老師在學期會向學生說明 AI 的應用規則,包含寫作業與考試應用時要確認正確性、課程中將慢慢引導學習程式的學生作合適的拆解、提問、判斷和組裝,個案報告是如何使用上課教的分析框架和實務經驗,對個案問題提出觀點並做出有說服力的論述等。 孔老師認為在課堂上示範如何善用 ChatGPT 如像20年前引導學生使用Google搜尋一樣,所以建議教師應提醒學生懂得的人才用得好。因為所ChatGPT產生的答案需要判斷其準確性和可用性,使用時需要追問或要求修正、補述不足,以獲能得到更好的答案,所以學生們對於學問的基本功不可偏廢。教師在作業中要求使用AI時,可以藉由ChatGPT的提示來補充更多的專業知識,人的角色將成為審稿員來找出錯誤,進而幫助學生可習辨別好與不好文章。最後,在教學上可以利用 ChatGPT 生成教材或提升教材品質,可以讓 ChatGPT 成為AI虛擬助教回答學生問題,或是協助批改觀點型報告等。孔老師以數位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師生互動與活化課堂為反思,鼓勵在場的教師們教師應該做AI 不能取代的事。
第二場則由元智大學終身教育部主任吳相勳分享「AI賦能時代下的教學危機與轉機」,吳老師一開始即從ChatGPT可以用的場景以及進階版本的運用開始談起。生成式AI等工具進展的大躍進,確實為教學者帶來賦能的效果,但由於目前出成的結果是基於機率,因此呈現出不穩定的特點,且無法完美地滿足要求和執行指令,這導致許多使用者對於生成式AI的使用體驗並不佳。吳老師建議教師應先學習將藉由指令切割、變小將目標明確,並現場示範如何將教學內容設計與規劃、課程設計理論講授與呈現、學生評估與反饋、學生輔導與指導、研究與發展與行政與協調等工作任務拆解,再將具靈感、創意和啟發性以及例行性、結構化與訓練資料多的工作交由ChatGPT輔助教學。 吳老師利用ChatGPT最新推出的Plugins (插件)功能,將其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訪談逐字稿的使用與分析、問卷設計以及了解產品的碳足跡等結構化的主題和資訊。在教學使用方面,吳老師當場示範如何逐層將個人設定的指令拆解,使用Chat GPT將新創公司進駐加速器的課程設計成「新創加速器大冒險」桌遊,內容從遊戲目標、遊戲角色、遊戲元素到遊戲流程,設計出的內容可以應用在創業創新課程教學中。在研究工作方面,生成式AI如Claude AI不但協助文章的整理與匯整、延伸思考與對話的空間,以協助研究者可以節省時間。在教育行政方面,可以藉用已經大量結構化的內容,如快速生成工作表單模板等應用。吳老師分享,應將生成式AI視為一位對話夥伴,在互動中偶爾得到靈感或甚至產生意想不到的成果時,將會是收穫和滿足之源。 第二個主題「在職專班教育的發展與量化教學的挑戰」,首先上場的是由臺大管理學院國際事務副院長暨 GMBA執行長許文馨教授,分享「在職專班學生特點與需求分析:理解你的目標學生」。許老師從教師兩個的角色「Facilitator vs. Teacher」說明大學教育與在職專班教育本質上的差異。在大學教育中,一般人期待教師「Teacher」的角色 ,而在職專班學生比較外向,進修的目的除了獲取知識之外,更希望藉由網路連結來建立人際關係,所以在職專班的教師在課堂上除了傳授知識之外,最重要的充當「Facilitator」 ,也就是課堂上讓學生能夠參與和經驗分享。在職專班學生進入教室重點不是告訴他們「結論」是甚麼,而是在於進行「對話」與「討論」。教師必須先思考「學習者的特質」(Learner Characteristics) ,也就是從學生的職涯曲線圖和年齡分布來看學生的組成。 許老師以自己在GMBA的教學經驗為例,除了要跨越語言障礙之外,第一重點是「換位思考」來理解學生,特別是面對外籍學生時。相較於台灣單一文化的環境,GMBA的多元文化使教師難以事先預期來自不同國家學生的反應,更確讓教師可以提前了解世界的潮流與議題。許老師舉例說明,五年前一位GMBA的美國學生對老師產生反感的原因,竟是因為發放紙本講義,這反映出ESG浪潮將在校園中興起。當然,課堂上的言論和笑話需注意是否會侵犯到他人的文化,未來性別議題更是要特別多留心。第二個重點是「隨時更新最先進的教學材料」,許老師以EiMBA的學生為例 ,他們大多是來自家族企業或新創公司的學生,所以在學習會計課程時,他們通常提出疑問,例如「我為什麼要學會計?我公司有會記士幫忙記帳即好。」因此,許老師特別選擇日本年度暢銷商業漫畫「壽司幹嘛轉來轉去」為課程指定教科書,讓學生借著漫畫故事來學習。許老師鼓勵在場教師,盡管在職教育是另一個不同的世界,但值得走進去,讓自己的學習曲線也共同成長。
最後,由臺大管理學院學術副院長暨 EiMBA執行長陳家麟教授分享「在職專班教學三要素-受眾為中心的思維、期望管理、持續學習」。陳老師從美加地區回台任教,擁有豐富的在職專班教學經驗,他認為每個人有不同的風格,更沒有「最佳」方式。在職專班的學生來自不同領域,有不同的期望,他們彼此之間會互相溝通、比較和影響,學生結構每一年也會改變,所以前一年是最受歡迎的教師,可能隔年就會被低分評鑑。因此,教學必須持續學習更新優化,將教學雷達要打開。除了展現學術根基和分享研究結果外,更要有實證應用。陳老師提出,在職專班教學第一要素就是要擁有「受眾為中心的思維」,也就是先去了解學生是哪一種人,以及他們所關心的事和需求,然後再將教材組合起來。第二要素是「期望管理」,所以一開始的3~5分鐘至關重要,除了與同學互動打打交道之外,更是藉機事先做好期待管理。例如面對疫情期間停課的不滿情緒高漲,恢復上課時,就必須先安撫在職專班學生的心情。此外,教學時間的細部規劃和課程內容準備更是重要,上課投影片數量的準備更是一門藝術。通常陳老師會一開始先告訴學生,為了要做最完整的呈現,但是時間有限,因此會提供教師聯絡的方式以便課後互動。 關於如何在職專班呈現量化教學內容,陳老師更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從一開始與同學之間建立友好關係後,再提出問題或實例,與接下來的行動順序的原因作為引起學生興趣的「誘餌」,再佐以具娛樂性的趣聞或故事來展現有深度的知識,最後留下反思時刻讓學生反思。陳老師在現場以供應鏈的「牛鞭效應」(Bullwhip Effect)為例,他從新聞股市名嘴在疫情中如何討論供應鏈的情狀起頭,然後以供應鏈大師Hau Lee找不到牛鞭的趣聞引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接下來,以實證資料說明何謂「牛鞭效應」,並引用最新的資料說明。最後,展現出來「神奇」的供應鏈公式並說明背後的管理意涵,再來佐以小個案為實務應用的例證讓學生進行反思學術研究的實務應用,最後提出學術文章與學生分享。 本日的分享會就在陳老師幽默風趣的示範教學下結束,與會者更是意猶未盡。分享會帶來很大的迴響和啟發。一些與會的教師甚至已經在現場討論起如何將今日的經驗分享帶回自己學校或課堂上應用,更是紛紛表示期待未來台大管理學院可以常常舉辦如此受用的教學經驗分享會,以共同提升台灣的商管教育與在職教育。 撰文者/商學研究所博士生 彭開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