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5-05-16
瀏覽數:67 2025-05-16 更新
隨著數位經濟的蓬勃發展,資料成為企業營運與獲利的重要資源。然而,資料在會計帳上無法明確記載且缺乏具體市場價格,究竟能為企業創造了多少價值?在本研究中,劉博瑀老師巧妙地利用2018年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DPR)實施所帶來的制度衝擊作為自然實驗,深入探討美國上市企業在受到GDPR限制後,其資料處理活動與營收變化之間的關係。
GDPR 作為自然實驗 本研究創新的地方在於將「法務部門規模」作為分組依據,辨識出最可能受到GDPR衝擊的美國企業。具體而言,擁有較大法務部門的企業在面對GDPR時,可能會採取更嚴格的合規審查政策,進而縮減資料蒐集與使用的行為,這些企業被視為「實驗組」(treatment group),與其他企業做出對照。此外,研究將企業網站中第三方追蹤技術的使用數作為代理變數,衡量資料處理活動的變化,並結合企業營收資料進行差異中的差異(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迴歸分析。
實證發現:資料處理與營收呈正向關聯
異質性分析:技術能力與區域曝險的角色 另一個顯著的異質性結果來自企業的區域曝險。在GDPR下,歐洲員工較少的企業更大幅度的減少資料處理活動並帶來營收的下降。乍看之下這或許有點違反直覺,但劉博瑀老師解釋到,較少的歐洲員工代表這些企業在歐洲的涉入程度較低,在同樣面對GDPR高達全球營收4%的罰款風險下,歐洲員工較少的企業更可能減少資料之使用以降低法遵風險。 以上兩個發現指出,企業內部的技術應變能力以及對歐洲業務的涉入程度,將顯著影響其面對政策衝擊時的調整幅度與財務後果。
學術貢獻
結語 在全球資本市場越趨重視無形資產的今日,如何衡量並活化資料的價值,將是財務與管理領域的重要課題。透過本研究的實證分析,我們得以跳脫對資料價值的抽象想像,首次以財務數據與制度變化為基礎,具體刻畫出資料的價值。這不僅對學術理論提供了新材料,更能夠對企業實務與政策制定帶來深遠啟示。 撰文者/林 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