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5-03-06
瀏覽數:168 2025-03-06 更新
撰文者/會計學系研究所博士班 盧葳葳、黃俊仁
臺大會計系於2月27日的Workshop,非常榮幸邀請到University of the Sunshine Coast的Ferdinand A Gul老師發表他的最新研究:Experimental Insights on how Quality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Shape GHG Assurance Efforts in Korea。 隨著氣候變遷議題的日益關注,全球各主要經濟體如歐盟、韓國、加拿大等都陸續採行不同形式的碳定價機制(例如碳排放交易、碳稅),並要求高排放企業須強制揭露排放量且進行第三方驗證。另一方面,許多企業即便未達強制要求,亦會自願揭露 ESG(環境、社會與治理)資訊,並取得第三方對其溫室氣體數據的查證,以回應投資人及利益關係人的需求。本研究以韓國為例,探討「查證人員在面臨高或低 GHG 品質管理水準的公司時,是否會相對增減查證投入」及「當該公司是強制要求或自願揭露時,查證人員對其查證範圍的差異是否被外部壓力所改變」。 作者依據監管焦點理論(RFT)與責任理論,提出以下假設:H1:強(弱)GHG品質管理將減少(增加)保證人員的努力。 H2:GHG品質管理對保證人員努力的影響,在強制性報告條件下將較自願性條件下更弱。採用2×2實驗設計,針對87名韓國合格的GHG保證從業人員進行實驗,操弄因素為GHG品質管理(強或弱)與GHG報告要求(強制或自願)。保證努力則透過現場訪視範圍的選擇來量化。 研究結果顯示,在品質管理較弱的條件下,保證人員明顯增加現場訪視的覆蓋範圍。然而,當企業受到強制性報告規定時,品質管理強弱對保證人員現場訪視的影響並不顯著。研究並探討了強制與自願性報告要求對GHG保證實務的影響,揭示了法規壓力如何形塑保證判斷與決策。此外,透過運用監管焦點理論,本研究也證明了此理論在專業判斷環境中的適用性。補充分析更指出,即使保證人員感知品質管理較強企業的錯報風險較低,在強制報告條件下仍會保持較高的現場訪視力度,顯示出明顯的保守主義。 該研究主要貢獻:發現強制/自願制度與企業品質管理的互動,如何在溫室氣體查證的風險評估和查驗執行過程中,塑造出查證人員的決策模式。對當今日益普及的碳揭露與第三方驗證制度而言,提供了有價值的實證佐證與政策建議。研究並建議監管機構在推行強制性保證方案時需考量保證人員可能過度保守,導致資源配置的潛在不當。因此,建議制定輔助決策工具或專業培訓,以提高保證效能並避免資源錯配。 參與本次討論的廖珮真主任、劉心才老師、尤琳蕙老師、高偉娟老師、黃祥宇老師、朱玉芳老師、黃盈綺老師提出了許多寶貴的見解,博士班學生也積極參與和講者的討論。講者感謝所有提問者的建議,很高興能在臺大會計系分享最新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