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系專題演講紀實: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_Prof. Janja Brendel
發佈日期:2025-03-19 
瀏覽數:145
 2025-03-19 更新
撰文者/會計學系研究所博士班  盧葳葳、黃俊仁

  臺大會計系於36日的Workshop,非常榮幸邀請到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Janja Brendel老師發表他的最新研究:The Value of NGOs in ESG

  研究聚焦非政府組織(NGOs)在環境、社會與治理(ESG)領域所扮演的角色,重點探討NGOs對上市公司「E&S漂綠」(E&S-washing)之指控。E&S漂綠指的是企業對自身環境或社會實踐進行誤導或虛假陳述。本文蒐集了2011年至2022年間逾1,200E&S漂綠指控數據,涵蓋24個國家、287家上市公司。

  本研究的主要動機與問題:1.NGO是否有特定之目標選擇?研究者假設NGO常聚焦於規模大、知名度高,以及在環境或社會面具有重大影響的企業(例如石油與天然氣、消費品)。2.NGO指控是否會觸發金融市場反應?本研究檢驗企業在遭受E&S漂綠指控後,股價是否出現負面反應,特別是財務上重要議題(如氣候變遷)之影響是否更顯著。3.媒體對NGO指控是否有跟進報導?假若NGO能引起公眾關注,指控是否會導致企業負面新聞的增長。企業是否因NGO指控而改變實際營運?4.本研究尤其關注企業被指控「氣候漂綠」後,是否會減少其碳排放。機構投資人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5.NGO指控能促使對ESG(尤其是氣候議題)敏感的投資人行動(譬如參與或退出),是否會進一步擴大NGO的影響。

  研究主要發現:1.NGO主要鎖定規模大、可見度高之公司,尤其位於消費性產業或石油與天然氣產業。2.金融市場反應是指控發布後3天內,企業股價出現負向異常報酬(約−0.34%);且若涉及財務上重要之環境議題(如氣候變遷),跌幅將再額外加大約50個基點。3.媒體報導:指控之後,負面媒體報導量明顯上升,尤以財務上更具重要性之環境議題最為顯著。4.企業回應:僅10%的指控獲企業直接回應,顯示許多企業採取「保持沉默」的公關策略,以減少對外關注。5.實際影響—碳排放:被指控「氣候漂綠」的企業後續碳排放顯著下降(約5%~7%),與未被指控者相比,差異清晰。若企業擁有較多對氣候議題敏感之投資者(受治理守則所規範),減排更為顯著,顯示NGO可催化投資人加強監督。

  本研究展現NGO在揭發企業ESG資訊披露不實或誤導時的關鍵地位。透過公眾指控並獲得媒體關注,NGO能對企業產生真實壓力,體現在股價跌幅與實質營運調整上。而擁有強ESG偏好之機構投資者介入後,此種影響進一步擴大,亦即投資者透過「退出」(拋售股票)或「發聲」(積極向管理層提議)等方式促成企業改進。隨著可持續金融地位日趨重要,充分認識並運用NGOESG領域的價值將對監管機構、投資者與企業本身皆至關重要。

  參與本次討論的廖芝嫻老師、尤琳蕙老師、高偉娟老師、黃祥宇老師、謝昇峯老師、朱玉芳老師、黃盈綺老師提出了許多寶貴的見解,博士班學生也積極參與和講者的討論。講者感謝所有提問者的建議,很高興能在臺大會計系分享最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