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教師研究計畫成果分享:「Dynamic Pricing of Limited Inventories with Trade-In」
發佈日期:2020-12-10 
瀏覽數:832
 2021-09-24 更新
教師午間輕食跨領域分享會是讓各領域的老師交流,討論議題、議題延伸或新增應用方式的一個活動,在12/10這天的演講中,邀請到工商管理學系郭佳瑋老師分享:「Dynamic Pricing of Limited Inventories with Trade-In」,利用數學模型來探討當市場上存在動態定價、回收行為、二手產品與新產品時廠商的最佳決策行為,進而找出廠商面對不同情境時的最佳策略選擇,郭老師分享了大量實務例子,讓整篇研究既有理論依據又有實務佐證,老師們也提出許多問題來進行交流,包括模型設計,與分享除製造業外的實務案例,讓整個分享會相當精采。

回收產品行為其實非常常見,像是二手車,廠商會向消費者購買使用過的汽車,或是消費者主動將汽車賣回給廠商,這便是一種商品回收行為,而廠商會將回收的車款進行翻修與整理,再將該車款以二手車的方式賣給消費者;iPhone手機也是很好的案例,當iPhone推出新產品的時候,有一部分的消費者會將之前購買的產品賣回給通訊行,而通訊行在接收這些產品之後經過規格化與整理,再將這些舊iPhone賣給消費者,研究上甚至發現,販售舊產品的利潤可能會高過新產品。動態定價我們在現今的實務中也極為常見,舉凡飯店機票會隨著時間的不同,同一航班或時段的飯店與機票價格都會發生變動,而電腦、手機、汽車等這些商品中也會隨著產品生命週期或新產品的推出時間等因素影響,進而造成其同一商品售價的不同,因此當市場上有動態定價、回收行為與新舊商品同時存在的情況時,廠商該如何去設計出一套行為準則進而讓自己的利潤最佳化,便是一個相當重要且有趣的問題。
在本研究當中,郭老師建構了一個理論數學模型,將消費者分為會進行回收行為的消費者與直接購買新品的消費者,並在後者中進而將消費者分為買新商品與買舊商品的兩群,在設定販售時間有多期的情況下,探討廠商在新舊商品庫存數量、商品販售剩餘期間與消費者分布不同情境下的利潤函數,進而利用利潤函數來回推廠商的訂價策略。
在研究中發現,廠商制定的回收價格會受到廠商回收產品的急迫程度影響,但並不會受到新產品與舊產品的機會成本影響,而若廠商不進行產品回收則其舊商品的價格會高於進行回收行為時的舊商品價格,因廠商若不進行回收行為,會讓舊商品的庫存越來越少進而導致價格提升;而新產品的價格會隨這時間的推移下降,但到最後的幾期會反向上升,因為最後幾期廠商無法將所有新產品賣完,故提高其價格來利潤最大化。
而最後郭老師也探討當消費者可以針對購買舊商品進行議價時,其廠商會如何反應與進行決策,經過研究發現廠商若議價能力高,其進行議價行為的利潤可以高於不進行議價行為的利潤;但若廠商議價能力不足,則會隨著剩餘銷售期間的長短來調整定價,進而增加獲利。但前述的新產品訂價非單調性的效應依然存在。
在分享會的最後,在座老師也提出整新能力、國情問題、翻修成本、實務利用等問題,並藉由這些問題分享交流,郭老師也提出很多目前研究的結果與經驗來分享與互動,讓整場分享會互動相當良好,老師們彼此的建議與問題也相當的精闢獨到,令人獲益良多,受用無窮。


 

資料來源: 台大管院院行政辦公室
撰文者: 商學研究所 張詠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