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跨領域成果分享會:「國際競爭策略、組織學習與出口績效」
發佈日期:2023-06-14 
瀏覽數:1122
 2023-08-11 更新
今日很榮幸邀請國企系何筱文副教授分享國際競爭策略、組織學習與出口績效的研究成果。何筱文副教授為2022年2月到任的國企系老師,在此之前,她曾在東吳、元智與國立中山大學任教,擅長英語教學與創新教學法,其研究領域主要以國際企業策略為主,包含國際市場分析、跨國知識移轉與組織學習,新興市場的創新策略、數位平台與生態圈的國際化等。近幾年何老師陸續與國內外學者合作,因而跨足國際行銷研究,包含多邊市場與永續行銷等議題。雖然何老師研究領域廣泛,其研究有一重要的主軸為國際策略聯盟。

國際策略聯盟是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相對彈性與快速的國際化策略,企業可藉由與跨國合作夥伴交換或共享資源,連結地主國商業與政治網絡,達成國際化的目標。儘管這樣的策略相比其他的進入模式,例如:國外直接投資或跨國併購,所承受的跨國投資風險較低,企業也大多將國際策略聯盟視為一個短期進軍國際市場的策略,或是進行跨國併購的前哨站,因此過去文獻對於國際策略聯盟的研究著墨不深,也缺乏相關研究資料的佐證。

實務面來說,企業選擇國外直接投資並不代表對於跨國合作有排擠效應,而是企業多同時採取單獨與合夥方式在海外擴展事業的版圖。現有國際企業文獻普遍認為直接投資的績效考量與變因較單一,主要看企業本身的投資經驗、投資地主國的投資環境、與母子公司之間的關係。而國際策略聯盟,因由兩家以上企業進行跨國合作,所以影響聯盟績效的變因就相對複雜,隱含著管理成本與風險提升。何老師認為如果她能把複雜議題,透過研究整理出一個脈絡,變為相對容易理解的架構,不僅是一件有趣也具有成就感的事,同時對於學術與實務也有相應的貢獻。

何老師致力於補足研究缺口,她建立了國際策略聯盟共生演化的研究架構,主張國際策略聯盟績效取決於三大階層因素同時交互作用的結果,包含夥伴關係(micro-level)、聯盟活動內容(meso-level)、與夥伴來源國環境差異(micro-level)。何老師認為影響國際策略聯盟績效的因素,不能僅考量跨組織合作的內部條件,例如:傳統策略學派所提倡的跨國夥伴互動、與合作內容差異等動態過程,同時也須著重分析外部環境因素,例如: 制度、文化與經濟層面差異,如何影響夥伴企業的策略調整與績效衡量。

在此研究架構上,何老師分享2021年發表於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的論文,探討不同國際競爭策略與組織學習傾向的排列組合,對跨國企業出口績效的影響。回顧過去研究,大部份學者在此探討有限,並多著重在單一策略制定和執行對企業的正負面影響,及研究組織學習如何提升企業競爭優勢。因此為補足文獻缺口,教授提供一個更完整且扎實的研究架構,透過2×2矩陣模型,說明國際競爭策略與組織學習在不同情境下,對跨國企業出口策略績效的影響。

何老師研究方法為兩階段問卷發放與蒐集,樣本為紐西蘭籍的跨國企業,第一階段蒐集國際競爭策略與組織學習的做法,第二階段調查出口企業績效,目的為真實反映策略執行與績效呈現的時間差。研究結果顯示跨國企業的出口績效主要歸因於卓越的成本領導策略,而非差異化策略。此外,只有當企業採取成本領導策略時,組織學習的調節效果才對出口企業的市占率有正面影響。企業可在採取成本領導策略的前提下,透過應用性的組織學習傾向增強市占率表現,但應盡量避免在過程中偏向探索性的組織學習,因為該傾向對市占率績效有負面的干擾效果。

實務建議包含,假若企業想在目標市場取得可觀的市佔率與競爭地位,就該採取成本領導策略,透過標準化與集中管理來實現國際化目標。為了加強出口績效表現,以市占率而言,企業應從過去經驗中學習,在既有資源基礎上,盤點資源、重新組合與實踐和應用現有的知識,而非透過探索、實驗與開發新知識來激發組織創新。這樣的研究結果非常有趣,因為與傳統創新與創業的研究領域抱持著完全相反的論點。

 

資料來源: 台大管院院行政辦公室
撰文者/鄭心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