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教師研究計畫成果分享:「虛擬實境在團隊合作中的應用探索」
發佈日期:2024-12-16 
瀏覽數:11
 2024-12-17 更新

隨著科技的進步,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逐漸廣泛應用於團體合作及教育領域。虛擬實境以高沈浸感和不受物理限制的特性,為使用者提供了模擬現實場景的體驗,開創了全新的互動方式。此外,作為個人學習工具,虛擬實境能夠有效地傳遞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進一步降低學習過程中的失敗風險及成本。
本研究從團隊合作與教育層面切入,探討虛擬實境於這兩方面的潛力,並透過實驗設計驗證其在實務應用中的效益。

一、團隊合作:合作表現視覺化與視角切換之腦力激盪
在遠距團隊合作中,虛擬實境作為新型協作工具,除了具備遠距合作的既定優勢(例如:便利性、跨地域協作),其模擬現實情境的特色亦帶來其它好處。合作過程中,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經常作為團隊創意發想的核心活動;在我們過去的研究,曾證實其高沈浸感與多樣化的場景設計可幫助使用者在腦力激盪中,探討更深層次的議題並延伸想法的廣度,顯著提升團隊合作的效率。
基於此研究結果,我們接著探討腦力激盪所面臨的其他問題,如社會性懈怠(Social Loafing)的窘況。社會性懈怠,意指人們在群體合作中,因自身貢獻不易受到重視而降低個人努力程度的情況。過去的研究表明,明確分工與角色定義、提升團隊認同感及凝聚力等方式可有效應對此現象的解法。我們將這些策略具體化於虛擬實境的腦力激盪之中。
視角設定是影響使用者對於角色認同與沈浸感的關鍵元素;透過第一人稱視角增強帶入感,讓使用者在虛擬實境中到感知更貼近現實,而第三人稱視角則提供了包涵更多資訊的全景畫面,有助於使用者於群體協作中對於全局的掌握。此外,團隊凝聚力與合作表現具有動態的交互關係。當凝聚力增強時,合作表現會趨於穩定;反之,合作表現的提升亦可進一步鞏固團隊凝聚力。
基於上述內容,為驗證視角與合作表現視覺化的影像,本次實驗設計主要探討兩個研究問題:1.不同視角(第一人稱/第三人稱)對於個人責任感與合作表現的影響;2.合作表現視覺化(Visualization of Team Performance)作為新的認知評估機制,對於個人責任感與合作表現的影響。
實驗階段中,我們預計招募60位受測者進行測試。隨機分配為三人一組(共20組),各組於不同物理空間進行實驗,以確保受測者之間無實體互動。實驗分為兩階段,每階段根據隨機分組條件進行「有視覺化」或「無視覺化」的設置,並同時以第一人稱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的方式參與。每個階段的實驗結束時,受測者都將填寫一份問卷,並於實驗結束後,與實驗人員進行訪談。

二、教育層面:隱性知識的虛擬實境教學
知識的傳遞分為顯性與隱性。顯性知識可透過文字、符號紀錄,而隱性知識泛指人們難以言述且無法系統化表述的知識(例如:技術操作、心智模式)。由於隱性知識難以傳遞,因此學習成本相對較高(例如:師傳徒授)且伴隨高失敗風險。然而,透過虛擬實境模擬現實的特性,為隱性知識的傳遞提供了創新解法。
交通事故是台灣長期的社會問題之一,駕駛訓練中隱性知識的匱乏往往悄無聲息地增加其潛在風險。透過虛擬實境模擬真實駕駛場景,不僅能將書面文字和圖表等顯性知識完整呈現,亦能有效地傳遞隱性知識,大幅降低學習過程的失敗成本與風險,提供學習者更安全的訓練過程與學習環境。
本實驗研究中,我們設計了三種教學模式,探討不同的教學方法對於學習者在學習成效(Learning Outcome)、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及認知壓力(Cognitive Stress)的影響。我們預計招募60位受測者,隨機分配無指導(Control Mode/No Guidance)、傳統教學(Traditional)、逆向教學(Reverse Teaching/Productive Failure)其一的教學方式傳遞駕駛汽車時的隱性知識;每位受測者將進行三回合的練習及實驗(每回合約30分鐘),並於實驗結束後完成問卷及訪談。
本研究旨在透過兩項實驗探討虛擬實境於團隊合作及隱性知識學習中的應用效果。在團隊合作層面,我們聚焦於視角與視覺化對腦力激盪的影響;於教育層面,則探討不同教學方式對於隱性知識傳遞的成效。期望此研究能為虛擬實境在實務應用中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與設計指引。


 

資料來源: 台大管院院行政辦公室
撰文者/劉劭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