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E勢泮由數位轉型、科技策略與科技農業暢談企業轉型的重要性
Published At:2021-10-18 
Views:215
 2021-10-18 updated



  台大E勢泮於9月24日至9月25日進行「轉型升級」模組第二次課程。課程開始前,進修推廣學院院長暨產學發展辦公室主任謝明慧教授,帶領學員們回顧前兩週的所學所感。本屆開始的「反思」課程設計,對於學員的學習歷程與效果,具有相當正面的助益。

  課程第一天上午,由臺大資管系孔令傑教授以個案討論的方式,說明多邊平臺與平臺商業模式、經銷模式與平臺模式比較等內容。以Amazon為例,Amazon即是從經銷商模式轉成混合模式,在做經銷銷售產品給客戶同時,也讓有買賣需求的使用者們在Amazon平臺上交易,藉以提升平臺上的商品選擇多樣性,以及提升企業的附加價值。孔教授也強調平臺模式雖具有多樣選擇的優勢,可以發揮範疇經濟,但不一定是每個企業皆需要設置此服務,我們應從各公司的成敗裡學習,以建構企業競爭優勢。

  課程第一天下午,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陳威如教授從上海遠端授課,以實務案例說明在這科技瞬息萬變的時代,傳統產業如何透過數位轉型與創新,提高顧客價值,為企業找尋生路。陳教授分別透過3個中國的個案說明,這些被大眾視為傳統產業,是如何透過內部的組織結構、文化改革與數位轉型打造企業護城河。最後,教授也透過VSOT數位升級轉型框架,帶領學員更深刻且具體分析每一個案公司的作為與展望,使學員獲益良多。

  第二天上午,臺大電機系陳良基特聘教授以過去任職科技部長的經驗,主講「科技政策與價值創造」。科技是有生命周期的加速器,具有贏者全拿的特性,因此金錢與精神的投入是必要的。由於政策具多元目標,所以投入後的政策規劃必須以終為始。他援引《孫子兵法》第一章始計篇的五個面向——道、天、地、將、法,作為政策執行的指引,力求上下同心、因時制宜、善用民間資源、培養將才、因勢利導。任內完成科學園區環評與修法、AI政策推動等皆為其成果。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全球糧食供需失衡已成刻不容緩的議題,課程第二天下午,臺大動物科技系陳保基名譽教授開場即一語道破現今農業面臨的最大挑戰:「農業怕『氣候變遷』,不怕『貿易自由化』。」為了解決糧食穩定與安全問題,避免氣候變遷帶來收成的不確定性,因此引入科技協助的創新農業應運而生。在創新農業中,技術、經營、人才三面向創新勢在必行,技術方面,除生產設施的升級外,大數據分析近來亦成為加值農業的動能之一。總結農業發展進程,科技產業化已成趨勢,跨域合作有望提升農業經營效率,助農業永續發展。

  擔任農委會主委的陳保基教授特別邀請他的學生—阿龜微氣候林泰佑執行長分享其智慧農業創業歷程。鑒於各地氣候風土各有其特色,對植物生長即會產生不同的變化,因此入境問俗才是提高作物生產率的有效渠道,加以台灣土地與氣候數據取得不易,使得他的公司可以利用機器監測、農業數據蒐集與大數據分析,掌握客戶播種、生育到收穫的循環週期。此外,智慧農業除了強化收穫潛能,亦提供產品行銷賣點,更有助於提高利潤率。林泰佑執行長堅信智慧農業的趨勢,並堅定地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持續耕耘,從最初硬體設備的開發設計,到今日數據解決方案的推出,都看得到阿龜微氣候踏實的創新轉型足跡,他的分享亦激發學員們諸多反思。

  兩日高質量的課程,由學術界研究與政策制定交互檢視相輔相成,不僅帶來多元觀點的分享,亦突顯各領域轉型升級的重要性,激發學員省視自身企業發展方向。

 
撰文者/高階管理教育發展中心(S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