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教師研究計畫成果分享
資管系彭志宏和魏志平老師
Published At:2024-04-17 
Views:537
 2024-04-17 updated

臺大管理學院於2023年12月21日舉辦「跨領域系列種子教師研究計畫成果分享會」,本場次邀請資管系彭志宏老師擔任主講人,分享與團隊成員魏志平老師合作之「The Effect of Innovation Strategy on Post-M&A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 Evidence From Pharmaceutical Industry」研究。此研究主要探討創新策略對併購後創新績效的影響。

  

分享會開始時,彭老師首先感謝臺大管理學院提供相互分享、討論學術研究的機會。接著,他以創新對企業生存至關重要的觀點引入了研究主題,強調眾多研究人員和業界從業者對實現創新的議題極具關注,特別是在製藥業。在美國,一種新藥的成本約為18億美元且支出每年都在增長,但已證實藥物不會隨著研發支出的增加而增加。另外,開發一款新藥大約需要9到15年的時間,即使經過漫長的發明和測試也只有0.01%的化合物能夠通過。為了應對成本和風險,許多製藥公司選擇併購其他公司。

一般來說,公司採取併購目的主要基於財務(Financial M&A)與技術面(Technological M&A),基於財務面可能包括提升公司成長機會、增加市場份額、消除主要競爭對手。而在技術方面,公司進行併購主要是為了取得研發相關資源,包括專利權、優秀的人才和先進知識。此研究特別聚焦於技術方面的併購。過去的研究通常從知識庫與創新績效之間的關係或技術吸收能力的角度進行探討,對於組織學習在併購中的影響,現有文獻相對有限。因此,此研究深入研究創新策略(Innovation strategy)概念,即公司在研發、資源分配以及制定慣例等方面的策略性應用,在併購過程中創新程度變化的理解並提出兩個重要的研究問題:

問題一:收購方和被收購方的創新策略相似性如何影響併購後的創新績效?

問題二:收購方創新策略如何調節相似性對併購後創新績效的影響?

根據策略適配(Strategy fit)與組織適配(Organizational fit),兩家公司若擁有相似的創新策略,有助於降低溝通衝突、文化障礙和整合問題。因此,研究假設在併購中,收購方和被收購方之間的創新策略相似性將對後續創新績效產生正向的影響。另一方面,考慮到收購方的創新策略較強可能會降低相似性的優勢,此研究也進一步假設收購方的創新策略對會在此關係中具有負向的調節作用。

此研究採用專利資料庫,以製藥公司的資料來進行驗證,排除了非公司層面的併購、併購後控制權小於50%以及併購前未有專利產出的情況。在資料集處理過程中,需要特別處理在申請專利時公司名稱存在不一致的情況。關於變數的選取,研究以收購方在併購後4年間所申請專利的前向引用(Forward citations)次數來量化創新績效。此外,為評估知識對一個組織是否新穎的程度,研究使用了專利反向引用(Backward citations),若在特定時間內沒有被引用過,則被視為新穎的知識。因此,公司在某一領域的創新策略可以透過該領域的反向引用佔比來衡量,並透過比較收購方和被收購方的創新策略差值來評估它們之間的相似度。研究也納入了公司的財務流動比率、規模、研發密度、年份和行業代碼、技術多樣性、目標公司的知識庫大小,以及併購雙方的知識庫規模和相關性等控制變數,以確保研究的準確性和可信度。

此研究透過專利資料庫的實證分析,來去驗證創新策略相似性對併購後創新績效的影響。同時,也關注了收購方的創新策略是否具有調節效果。為企業在併購中制定創新策略提供了具體的參考。在分享會最後,許多與會老師提供了實質性的反饋,例如公司經營策略的多樣性、不同時期的背景引用趨勢以及對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來提出見解。這些反饋都有助於進一步強化研究的內容,同時為未來相關研究提供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方向。

撰文者/楊仁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