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教師研究分享:「How do goodwill impairment tests affect the disclosures of R&D expenditures?」
發佈日期:2022-03-22 
瀏覽數:1115
 2022-03-22 更新
臺灣大學管理學院於2021年12月14日舉辦「種子教師研究計畫-成果分享會」,本場次邀請了會計學系的王全三教授來分享與國際企業系林修葳教授合作的研究,主要內容在探討研發費用揭露對於商譽減損的影響,及其可能的原因。

無形資產在知識經濟範疇下對企業影響甚大,惟會計對於在無形資產的處理仍持保守態度。經過公平交易買賣而來的無形資產,會計上視為資產,例如商譽;而由企業投入資金研發、內部而生的無形資產,會計上則立即費用化,即便未來可能產生經濟利益流入,但不確定性高,故無法入帳為資產。分享的研究主要探討這兩種無形資產之間的關係,以及外部投資人的反應。
商譽相關的會計準則變動可追溯到2001年6月,在這之前美國企業合併可權宜使用兩種會計方法:權益合併法(Pooling-of-interest method),將被合併者的資產和負債以歷史成本加入至收購者的財務報表;購買法(Purchase Method),以公允價值衡量被合併者之資產負債,併入收購者的財務報表。然而2001年6月以後,美國會計準則制定單位發布新規範SFAS 141,禁用權益合併法,只允許企業使用購買法,因前者無法允當表達企業合併的經濟實質,且同時取消商譽定期攤銷的規定,只需在商譽發生減損時,才認列商譽減損損失。會計準則規定商譽需定期進行減損測試,由評價師評定報導個體公允價值,再與公司淨資產(資產減負債)帳面金額相比,若整體公允價值低於帳面金額,則該差額先認列商譽減損,若有不足才依序減損有形資產。
透過上述商譽會計處理可以看出,會計準則在商譽減損部分,給予經理人相對大的裁決空間,準則制定者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商譽是否減損這項資訊,讓內部訊息能與財報外部使用者溝通,也就是說,經理人在預期前景悲觀時,可認列商譽減損,惟經理人經常透過操弄商譽減損測試,作出反功能性決策,原因不外乎受私利驅使,舉例而言,當認列商譽減損時,等同於向市場釋放負面訊息,投資人因此拋售公司股票,使股價下跌,加上經理人薪酬通常會與公司淨利、股價連結,因此,經理人會遞延或避免認列商譽減損。
先前關於研發支出和商譽的研究表示經理人會藉由降低可支配支出,例如研發支出或廣告費用等,增加帳上現金,讓評價師預期未來現金流增加,以避免商譽被評定為減損,不過另一篇論文提到研發費用與一般費用之間會有挪移的情況發生,公司不認列研發費用(Missing R&D),將其挪移到一般費用上,為避免公司競爭者發現公司投入研發新產品。分享的研究進而結合上述論點,關注公司是否在不增加整體費用支出情況下,將銷貨成本或一般管理銷售費用轉記為研發費用,讓市場投資人、會計師及評價師誤以為公司投入研發、前景看好,因而避免認列商譽減損,並探討此一情況下,市場投資人是否能辨認以及其反應。
分享的研究分成四個層面來驗證假說,首先是利用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DID)方法測試公司報導研發費用的動機是否與商譽有關,結果得出準則改變後,有商譽公司比較積極地報導研發支出。接下來由會計的角度出發,測試研發費用的揭露是否有效延遲認列商譽減損,有減損跡象而未認列的情況可由兩個指標來衡量,第一個是市場指標-Book to market ratio,大於一代表公司帳面金額大於市場價值,商譽可能存在減損但並未認列,第二個指標是會計指標-ROA,當未減損的商譽佔總資產達10%以上而ROA卻為負值時,同樣代表商譽可能減損但未認列。用DID方法的結果顯示,準則改變後,有認列研發費用的公司,相較沒認列研發費用的公司,上述兩個指標更能預期隔年有無減損發生,也就是說,該研發費用能有延後認列減損的能力,因該公司更能讓投資人用市場指標和會計指標來預期下一年度會計的減損。
再者,探討管理階層在總費用不變的情況下,增減研發費用的方法。將未預期的銷貨成本及一般管理銷售費用,與研發費用跑回歸模型,其結果顯示兩者關係為負向,表示經理人可能在銷貨成本、一般管理銷售費用和研發費用之間做挪移。最後,測試市場投資人對該公司的股價反應,結果發現符合前述兩個指標的公司(有減損的跡象卻未認列減損)相較於已認列減損的公司,其市場評價較差,符合研究的預期。
此次種子教師研究計畫之分享,使教授們有機會腦力激盪,開啟更豐富的研究領域與主題。


 

資料來源: 台大管院院行政辦公室
撰文者: 會計學研究所碩士生 楊蕙如